您所在位置: 首页 »文旅产业»正文

中秋泉州的诗与月

http://www.qzce.com【泉州经济网】2024-09-13

风清月白,中秋将至。在世遗泉州,中秋不仅是团圆佳节,更是自然、生活与文化交融的盛宴。当泉州悠久的历史文化长卷,在时光中缓缓铺展,从金溪夜月的文人雅趣,到双江泛月的古韵今风,从石亭拜月的古俗传承,到安海听月的诗意楼阁,每一处都承载着泉州人对中秋的独特情感与深厚文化。

金溪夜月 朱傅逸事传千古

《知郡傅丈载酒幞被过熹于九日山夜泛小舟弄月剧饮二首 其一》

南宋·朱熹

扁舟转空阔,烟水浩将平。

月色中流满,秋声两岸生。

杯深同醉极,啸罢独魂惊。

归去空山黑,西南河汉倾。

 



 

 



金溪南岸的金鸡山上,两方石刻“鹤立”与“金溪夜月”仍清晰可见。(洪少霖/摄)

当泉州的母亲河晋江,缓缓流过南安丰州与霞美,它有了一个美丽的名字:金溪。这里,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和抗金名仕傅察之子、李清照外甥傅自得曾留下一段泛舟金溪的佳话。

蜿蜒而过的金溪两岸,九日山和金鸡山相望而立。南安市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何春燕轻轻讲起久远的故事。她说,朱熹与九日山有着不解的情缘。他曾为九日山题字,还曾和傅自得一起倡建“九日山书院”。800多年前,担任同安主簿的朱熹来到九日山,好友傅自得欣然前往探望。两人相谈甚欢,直至星河隐现。当时已临近中秋,眼前皓月当空,金溪静谧,傅自得兴起,携壶中佳酿,邀曰:“清月夜,游赏金溪去。”两人至溪畔渡口,轻唤扁舟,泛舟溪上,悠然前行。

次日,朱熹有感而发,赋诗两首,即《知郡傅丈载酒幞被过熹于九日山夜泛小舟弄月剧饮二首》,傅自得也和诗一首以表谢意,诗曰:“秋月天然白,溪流镜样平。唤船同胜赏,把盏话平生。击楫鱼频跃,忘机鸟尚惊。兹游还可继,家酿为君倾。”

虽然三首诗都未见刻于九日山上,但两人泛舟金溪的逸事,已随着那金溪水,流传千古。后来,不少文人雅士也追寻二人的心境,时常泛舟、赋咏遣怀于金溪江上。而今,金溪南岸的金鸡山上,两方石刻“鹤立”与“金溪夜月”仍清晰可见。在无声的岁月中,在月色的沐浴下,它们或许也讲述着,同样的泛舟金溪的故事?

双江泛月 中秋良宵回古韵

《甲戌中秋双江泛月》

清·杨家栋

良宵十五月初生,印入中流分外明。

梦绕芦花诗忽冷,香倾竹叶酒怀清。

轻舟荡水秋无迹,一笛横江夜有声。

万顷金波潮正满,归来画舫恰三更。

 



笋江月色 (李芸生/摄)

 



许月才供图

中秋月夜,笋江波光粼粼,二三好友悠然泛舟其上。夜风中,时而飘来悠扬的南音,为这静谧的江面再添一抹古韵悠长。在泉州市李贽学术研究会理事会理事许月才心中,国画名家李硕卿的《泉州八景》之中的“笋江月色”,那幅自然与人文景观构造的完美画面,成了永恒的历史记忆。

“笋江月色”是旧时泉州八景之一。彼时中秋夜,泉州人常“士子递为燕饮赏月”,即中秋月夜结伴坐船游笋江,相聚饮酒赏月。传说中秋之夜三更时分,月亮照在笋江桥中,每一个桥坎都能映出一轮皓月。而午夜时分,在笋江粼粼清波中,可见水中映出清源和紫帽二山的倒影。

古桥坍塌后,我们虽已无缘再见“笋江月色”,但在清末举人杨家栋的笔下,穿越几百年的时光,仿佛还能看见人们双江泛月的盛况:随着夜渐深沉,一艘艘画舫缓缓驶出,它们穿梭在江面上,留下一道道悠长的光影。船上的游客或低语谈笑,或举杯邀月,船头,许是乐师正横笛而吹,笛声清脆悦耳,与月色、水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动人的中秋夜曲。

“游船赏月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许月才自幼在笋江桥畔长大,直至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仍时常和好友,就着小渔船泛月笋江。江风轻送,回望笋江桥,游人三五成群,或驻足桥头赏月,或沿着桥边悠然漫步,彼此间都构成了一幅最生动美好的画——“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船上看你”。

石亭拜月 古俗今承祈安康

《拜月娘》

佚名

拜月娘,拜月姐;好头毛,好嘴齿;吃赤肉,(勿+会)偰齿;吃肥肉,肥胵胵。

 



丰州莲花峰的石亭寺(王柏峰/摄)

在泉州,旧时也有中秋拜月的习俗。许月才至今记得,孩童时期的他,蹦蹦跳跳拍手唱着童谣,跟着家中的妇人中秋拜月。彼时,人们会在月下摆香案,置月饼瓜果于案上,焚香祷拜。另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1966年以前,家中常挂年画,而他最难忘的一幅就是貂蝉拜月。“虽然正式的典志中可能没有详细的记载,但是不能否定拜月习俗的存在。”

泉州的中秋拜月,大抵得从此前世代栖居于船上的疍民说起。许月才的思绪,不由得飘向遥远的历史深处。他说,疍民是古代水居越族人的后裔,他们水性超群,以船为家,打鱼为生。在泉州,浮桥、新桥水域古为闽越聚居地,笋江两岸就聚居着一群疍民。每逢中秋夜,疍民们就会在自家的船头,摆上新鲜的瓜果和香炉,虔诚拜月,祈求平安福瑞。拜祭之后,再燃放鞭炮,划船到江心寻月。久而久之,沿江和附近的居民纷纷效仿,文人雅士也极为推崇,最后形成了包括拜月、咏月、走月等一系列环节在内的笋江泛月习俗,并于2013年被列入泉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直至20世纪50年代,建笋江新村,疍民上岸定居,结束了世代以船为居的栖宿环境,不遭自然灾害之虞。今聚宝新城东南畔,渔民们合作时称“笋江渔业社”,所在地后称“笋江居委会”,而在晋江中下游岸上的民众也仍习惯将渔民称为“渔仔船、网仔船”。

岁月流转中,中秋拜月的习俗,在民间也仍有所延续。近些年,除了不时可见民间团体组织笋江拜月,在洛阳桥、石亭寺等地,亦可看见泉州人文雅拜月的身影。南安市丰州古城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洪少霖就曾参加过丰州莲花峰的石亭拜月。莲花峰立于迄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的南安丰州,山上石亭寺内有福建省有关茶叶的最早石刻——东晋石刻“莲花茶襟”。“中秋月夜,和志同道合的友人相约登上莲花峰,丰州城一览无余,每一盏灯火都是一场人月两圆的祈愿。”

安海听月 古楼雅韵梦广寒

《听月楼》

明·邱小姐

听月楼高接太清,倚楼听得十分明。

磨空轨辄冰轮转,捣药铿锵玉杵鸣。

曲奏广寒音细细,斧侵丹桂韵丁丁。

忽闻一阵天风鼓,吹下嫦娥笑语声。

 



安海尺远斋的石桥水池

 



听月楼

 



尺远斋内的古石桌(颜瑛瑛摄于2005年)

世人常赏月,亦常咏月,但听月之说则属罕见,但就在泉州安海文化古镇,不仅有“听月”之说,且有玲珑小巧的“听月楼”之建筑。

泉州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原主任陈鹏鹏讲述了这段“听月楼”的传奇故事。安海镇中,有一处古典小园林,名曰“尺远斋”,尺者,短也,远者,长也,其名以近致远,立意不俗,亦是园林之名的巧思。

关于“听月楼”的由来,说法不一。有说,“听月楼”乃明万历年间黄翰林志清为其夫人邱氏而筑。查邱氏为泉州城内名门望族大家闺秀,精读诗书,颇富文采,时人以邱小姐称之。当她嫁与黄翰林之后,黄翰林特兴建小楼。又一说,“听月楼”为黄翰林父亲黄锡所建。据说,黄锡告老还乡后在安海建了一座花园,花园里最具特色的假山,是仿造广寒宫的故事所造,传说中的玉兔、桂花、蟾蜍等都能在山石间找到其形。后来,黄氏又在假山对面建了一座六角阁楼,即“听月楼”。

无论楼是何人所建,只说阁楼竣工之时,正值中秋佳节,一说黄翰林欣然命笔,为小楼题写楼匾,他原拟书题“赏月楼”,一时兴之所至,大笔一挥,竟写成“听月楼”。又有说,原题为“玩月楼”,取到月宫中游玩之意。不料把字交给石匠时,错把“玩”字写成了“听”字。

此时邱小姐刚好走来,却道:“听月妙哉,不同凡响,何必再写!”黄翰林反问:“月焉能听?”夫人笑指窗前明月:“请君侧耳细听。”随即展纸草成《听月楼》一诗云:“听月楼高接太清,倚楼听得十分明。磨空轨辄冰轮转,捣药铿锵玉杵鸣。曲奏广寒音细细,斧侵丹桂韵丁丁。忽闻一阵天风鼓,吹下嫦娥笑语声。”

黄翰林接过吟罢此诗,极赞夫人捷才巧思,“听月”确比“赏月”更巧,遂命巧匠镌制“听月楼”匾,并把此诗也镌刻条幅,挂于小楼之中,以为楼匾之题注。此后《听月楼》诗与楼并传,成为民间中秋节之佳话。

如今,听月楼已隐于岁月的尘埃之中,但其雅韵与传说,依旧在民间悠悠传唱,一如中秋那轮不老的明月。

责任编辑:苏慧敏
泉州经济网建设声明: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128966 邮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