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说:“马可·波罗与中国”座谈会上 中意两国专家学者进行文化交流与对话
在10月30日下午的“马可·波罗与中国”座谈会上,围绕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中意两国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周年,中意两国专家学者进行了文化交流与对话。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馆长丁毓铃:
再现“泉州—威尼斯轴心时代”双向奔赴
中国社科院研究院张铠将11—13世纪“席卷全球”的商业革命和城市革命创意地称为“泉州—威尼斯轴心时代”。正是马可·波罗谱写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史诗的时代,他一个人为这两大城市做了纽带,是“泉州—威尼斯轴心时代”最富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人物。
历史上,泉州是推动宋元海外贸易发展最具辐射力的港口城市,而威尼斯则是激发地中海商业革命活力的海上商业帝国,所以把产生“宋元海外贸易”和“地中海商业革命”的时代称为“泉州—威尼斯轴心”时代,是个非常好的概念,可以非常形象地描述那个时代。马可·波罗像一团火,点燃了西方人对东方的热情,他的游记激发了西方人对于遥远异域,尤其是对中国的向往。
在21世纪,更应该加强交流与合作,让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再展风采。中意两国是世界遗产最多的两个国家,可以加强世遗城市保护管理先进经验的交流。学术交流合作方面,在移民研究上,两国人民都有非常强烈的家乡情结和回报国家的传统;在海外贸易研究上,威尼斯商人和中国海商、泉州海商都非常著名,有着共同的冒险开拓精神;创意产业上,意大利创意产业闻名全球,泉州也在推进各项创意城市申报工作。在博物馆交流合作上,希望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能跟意大利交流合作,联合开展更多的学术研究。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副馆长林瀚:
追寻马可·波罗足迹 促进中西文明交汇
马可·波罗向世界描述了泉州,而在他逝世700周年的今天,有大量有关他的著作被撰写出来,或翻译成中文,进一步扩大了马可·波罗的世界影响力。一大批人追寻着马可·波罗的足迹,前来探寻东方。
在他之后,意大利方济各会传教士鄂多立克写下了《鄂多立克东游录》。意大利佛罗伦萨人马黎诺里于元朝末年来到中国,写下了《马黎诺里游记》,称赞“刺桐城,这是一个令人神往的海港,也是一座令人惊奇的城市”。
收藏在法国国家图书馆的《加泰罗尼亚地图集》,由西班牙亚伯拉罕·克莱斯克家族于1375年完成,地图里专门标注了刺桐城。威尼斯修士弗拉·毛罗于1460年绘制了当时欧洲最大、最详细、最准确的地图,把刺桐港绘制得非常细腻,标注泉州为“刺桐王国”。
哥伦布仔细研读过《马可·波罗游记》,在关于“刺桐”的章节里留下了“刺桐城、芦荟、檀香、大碗”等批注。
其后,西班牙修士门多萨1585年出版的《中华大帝国史》、罗马尼亚人米列斯库(1636—1708)出使中国写下的《中国漫记》均大量描写了泉州府。英国传教士安妮·邓肯于1902年出版了泉州见闻录《泉水之城》、美国传教士布朗1907年编写《传奇与故事里的中国》,德国人艾克与法国人戴密微合作,于1935年出版了《刺桐双塔》。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马可·波罗雕塑创作者吴德强:
用心雕琢 传播旅行家精神
这尊坐落于丰泽区法石片区石头街草坪的马可·波罗雕塑,用芝麻白花岗岩制作,高3米,底座1.25米,共4.25米。雕塑中,马可·波罗左手捧着《东方见闻录》,右手拿着鸡毛笔,脚上穿着一双拖鞋,再现了马可·波罗在中国、在泉州边走边看边记录的形象。
从一开始的构思、画图到现在的落地安装,整个过程历时八个多月。其间,我翻阅了大量有关马可·波罗的图片和文史资料,比如马可·波罗什么时候来的中国,什么年龄段来的,包括他来时的服饰穿着是怎样的,经过多方的对比和推敲,最终设计出这样的形象。
马可·波罗,一个17岁就跟随长辈来到中国的旅行家,他的身上充满了勇敢和智慧。他在中国期间游历了宋元时期的泉州,所以对于泉州来说,他不仅仅是一个旅行家,他在游记中对于古刺桐城的描述和介绍,对泉州来说是意义重大的。
从事石雕艺术已经数十年,也做了很多的雕塑,这是我第一次雕刻“马可·波罗”形象。这次有这样的契机能够雕刻他的塑像,感到非常荣幸。虽然我没有亲眼见过马可·波罗,但我在雕刻的过程当中,仿佛穿越时空与他对话,被他身上那种旅行家的精神所感染。希望通过这个雕塑,我们泉州人每次路过看到他,都可以更好地想起他、记住他、缅怀他。我特意选用花岗岩的原材料,也是为了象征中意两国的友谊像磐石一样坚定。
意大利驻广州总领事德派罗:
雕塑是中意友谊生动有形的象征
我们今天揭幕的这座雕塑,不仅是对一个人的致敬,也是对人类永恒的求知欲和冒险精神的致敬,是对沟通理解其他文化愿望的致敬。
今年是历史上最杰出的探险家之一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他的旅行记录《马可·波罗游记》不仅仅是一次探险,还是一个关于文化交流以及发现长期以来彼此遥远和未知的世界之间联系的故事。
在马可·波罗的历史之旅中,有一个地方象征着世界与中国的深厚联系,这就是“泉州”。这座城市在他前往东方的旅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泉州,当时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港之一,不仅是一个充满活力和生机的商业中心,也是一个文化交汇点,来自不同国家的商人在这里交换货物、思想和习俗。马可·波罗对泉州的叙述突出了这座连接中国与世界的城市美丽、精致的一面。他就是在泉州,乘船离开中国,返回意大利。
因此,泉州不仅是他中国之旅的终点,也是他返回意大利之旅的起点。在那里,他与世界分享了对中国的了解。因此,泉州,是中意两国深厚友谊的一个象征性城市。
这座雕塑将永远提醒人们马可·波罗对文化理解的贡献。这是意大利和中国之间友谊的生动、有形的标志,这两个古老的文明对东西方文化的贡献、对世界遗产的贡献得到了全球的认可。
愿这座雕塑激励子孙后代继续探索身边的世界,在世界各地架起理解和友谊的桥梁。
欧洲在线协会联合会创始人、主席,马可·波罗网络委员会主席马西莫·安德烈奥利:
以马可·波罗之名 促世界遗产之合作
马可·波罗委员会从今年1月起开始实施和设计一批项目,沿着马可·波罗的路径,与他所了解的中国城市开展合作,其中当然包含泉州。这种对话非常重要,让中意两个伟大的文明,相互了解、相互欣赏。
威尼斯是一座必须治理水才能生存的城市。这座古城居民只有5万多人,但每年接待的游客超过3000万人次。过度旅游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今,我们将历史悠久的兵工厂改造为双年展展馆,成为文化创新的基地;修复分布在运河两岸、曾经居住在威尼斯的重要家族商人家庭的宫殿,使它们成为致力于艺术文化和时尚的场所。这些举措吸引年轻一代来威尼斯,让许多在外国的威尼斯人被回忆所吸引而回来。
威尼斯专注于生态转型和环境保护,逐步排除污染产业,通过提高生活质量来使城市更宜居、更具吸引力。今天我们面临着尊重遗产的问题,这是必要变革的基础,无愧于我们伟大的文明,并为未来做好规划。
泉州为马可·波罗竖立雕塑,不仅是庆祝我们共同的过去,也是反思我们希望留给下一代什么样的未来,了解彼此的青年文化中,尊重差异、开展对话和合作。泉州和威尼斯有许多相似之处,以马可·波罗之名和世界遗产的共同荣誉,可以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意大利著名艺术史学家、评论家罗贵辞:
延续古老联系 保持开放再创伟大
意大利总理梅洛尼今年7月访华期间,《传奇之旅:马可·波罗与丝绸之路上的世界》展览在北京开启,展出了来自13家意大利博物馆和2家中国博物馆总计135件展品。这一展览围绕《马可·波罗游记》展开。展现了马可·波罗及其追随者如何完成从威尼斯到北京的旅程,并试图联结意大利和中国所代表的古老文明。
《马可·波罗游记》是整个欧洲了解当时中国的重要资料。展品中有一件是1460年威尼斯修士弗拉·毛罗绘制的一张世界地图,细致描绘了泉州的海岸、码头,还将游记中的画面直接放到地图中。地图旁边放置了一幅拉扎罗·巴斯蒂亚尼1487年创作的“费拉拉公爵埃尔科莱一世与其子阿方索一世抵达威尼斯”,让大家不仅能聚焦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也能同时看一下世界的整体。
马可·波罗还是意中两国的文化使者,深度参与了两种不同文明之间相互理解的过程。他开辟了一条道路,其追随者往返于意中两国,在穿越不同国家时遇到不同文化并将其融合。通过这种交流,中国美学影响了意大利的工艺美术。所谓“中国风”,正是意大利人因欣赏中国美学而制作的中国式艺术。
这就是马可·波罗所做的,也是我们通过这个展览想做的:在有着古老联系的国家之间保持开放。这种古老的联系方式依然存在,希望将其推广,并从中汲取能量,再次创造出一些伟大的东西。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128966 邮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