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千年侨乡 万般风情
梧林社区现存的闽南传统红砖大厝、古罗马式、哥特式、中西合璧风格的华侨建筑多达99座,图为梧林一角。
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展示了泉州籍华侨华人移民海外、异域创业、回报家乡的完整历史。
印尼肉串
辋川别墅
王顺兴邮局旧址
9月底获批的《泉州市华侨历史遗存保护条例》,是全国首部专门保护华侨历史遗存的地方性法规,将于明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一事件,让泉州风情万般的侨乡韵致和华侨建筑,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文旅的热点。
作为著名的侨乡,泉州承载着950万泉籍华侨华人的情感与记忆。回顾历史,泉州人有上千年的出国史。数不胜数的泉籍华侨在异国他乡努力拼搏,书写了一个个传奇。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华侨饮水思源,在他们心中,家乡的老厝就是根,厝在根就在。衣锦还乡、买田起厝是华侨在外打拼的动力,也是他们故土家园情结,也因为这样,以骑楼、闽南红砖大厝、中西合璧洋楼(番仔楼)、手巾寮、土楼、吊脚楼、石堡等为主要建筑类型,华侨建筑在泉州城乡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与此同时,在时间的长河中,也有不少泉州华侨回到故乡。归侨们带来了异域风物,形成了独特的华侨文化。比如,在鲤城常泰华侨新村、洛江双阳峇厘村和永春东关村等地,人们继续传承着异域美食。这些华侨建筑、归侨带回的风物、风俗,至今仍是泉州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 在泉州人看来,华侨历史遗存反映了各历史时期尤其是近现代华侨的生活、创业和奋斗以及参与国内革命、建设和改革等重要历史活动,不仅是泉州城市的宝贵资源,也是闽南文化与海外文化交流的时代见证,承载着海外游子的乡愁记忆和家国情怀。
多年来,以一座文化名城的自觉,泉州多措并举保护华侨历史遗存,为950万泉籍华侨华人守住故土深情,让子孙后代铭记这份乡情与自豪,同时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深入了解侨乡泉州的历史窗口。
统计显示,此前,泉州通过采用低冲击、微干扰的“绣花功夫”,修缮鲤城陈光纯故居、晋江梧林村胸怀祖国楼等160余处华侨历史建筑。同时,依托华侨古民居,建设永宁镇华侨历史纪念馆、披云灵光家国情故事馆等200多个精品乡村侨史馆和侨领馆。在此基础上,乘势建设21世纪“海丝名城”,打造世遗保护利用典范城市,2023年11月,泉州印发实施《泉州市“刺桐侨厝”保护利用三年专项行动方案》,积极创建华侨建筑保护利用典范城市。今年9月26日,福建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全票表决通过了泉州市人大常委会报请批准的《泉州市华侨历史遗存保护条例》,这意味着华侨建筑保护利用迎来更权威的法律准则,也迎来更光明的春天。
侨韵悠长、风情脉脉。打造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的世遗泉州,华侨文化和华侨建筑,也是弥足珍贵的瑰宝,欢迎五湖四海的游客前来寻宝。
华侨专题博物馆
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
打开侨乡精神内核
有人说,所有博物馆都像一个时光宝盒,里面栖息着历史和记忆,珍藏着时光和情感。而位于泉州市区东湖街的华侨历史博物馆正是打开这座城市作为侨乡精神内核的密钥。
博物馆以“出国史馆”“泉州人在南洋”“故土情深——泉籍华侨华人奉献史”三个基本陈列为主,展示泉州籍华侨华人移民海外、异域创业、回报家乡的完整历史。在大型浮雕上,华侨先辈在南洋的生活和创业情景栩栩如生,复原场景再现了早期华侨在南洋居住国的生活环境、所用物品。
其中,展馆内复原了泉州籍华侨在海外最早成立的社团——马来西亚永春会馆,精致繁复的雕刻和极富闽南色彩的装饰风格,充满浓郁的中国风。一个个劳作微缩景观反映了华侨的艰苦创业,华文报刊在字里行间渗透着华侨的拳拳爱国心。来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感受华侨顽强的精神和不懈的努力。
博物馆开放时间为每天9:00-17:00,周一闭馆。
泉州侨批馆:
感受一纸侨批家国情
在市区中山中路345-1号,拐入小巷,是著名泉州籍华侨陈光纯先生的故居。
陈光纯一生践行“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筹办了“启明中学”“启明女校”“国学专修院”“西隅小学”等多所学校,为泉州的教育发展作出重要贡献。1921年,他建起这幢三层红砖古洋楼,是泉州地区较早兴建的洋楼之一,也是泉州早期番仔楼的典型代表,如今成为泉州侨批馆。
泉州侨批馆是福建省首个地市级侨批专门展示馆,由一个序厅、四个主展厅和一个互动室组成,共布置展板105块,展出侨批及相关照片304张,侨批实物92份,涵盖家国情怀、诚信经营、传统文化等主题,清晰展现了侨批中的历史记忆和人文情怀,让游客对其中蕴含的丰富价值有直观、浓烈的认识。
开放时间为周二至周五14:00-21:00,周六至周日9:00-12:00、14:00-21:00;周一闭馆。
华侨文化旅游点
鲤城华侨新村及周边:
中国首个归侨别墅区
泉州华侨新村位于中山北路,占地面积约65万平方米,被称为中国首个归侨别墅区。这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安置归国华侨和侨眷而建,历时数年建成5排48栋花园别墅。
华侨新村整体建筑呈井字型布局,建筑风格中西合璧,既有传统的泉州红砖厝,也有西洋风格的建筑,泉州红仍占主要部分。漫步其间,游客可以在小资情调的咖啡馆和创新特色的美食餐厅中享受悠闲的时光,仿佛置身于静谧优雅的花园。
从华侨新村出发,步行几分钟便来到著名的西街,寻觅侨厝也是旅行的一份乐趣。在这里,有栋红砖洋楼是20世纪初由菲律宾华侨宋文圃出资建成,人们称之为宋宅。这栋百年老宅藏身于西街深巷,堪称泉州版“世外桃源”,如今已经成为独具特色的艺术空间,在这里品一杯咖啡,尽享艺术氛围。
洛江双阳街道:
“巴厘村”中南洋风
洛江双阳离市区20分钟车程。20世纪六十年代,双阳华侨农场接待安置了2900名印尼华侨。如今,“国营双阳华侨农场”的建筑群依然保留着当年的风貌,镶嵌在建筑上的红星尤为显目。尽管很多建筑都已重建,农场内依然有不少侨文化的痕迹。双阳华侨农场附近的峇厘村内,印尼归侨们依然延续着在巴厘岛的生活方式,村内东南亚风格的凉亭、郁郁葱葱的亚热带植物,琳琅满目的糕点以及身穿传统服饰的老归侨,洋溢着印尼风情。逢年过节,还能见到老归侨在村中的广场跳起印尼舞蹈,凡此种种,都向人们展示了一种不同于闽南的异国情调。
目前,双阳街道打造了“一场一园一馆一街”,包括双阳侨乡广场、双阳峇厘民俗文化园、国营双阳华侨农场文化展示馆以及双阳印尼特色一条街。这里常常举行印尼美食文化活动,游客可以在这里品尝到正宗的印尼千层糕、阿米咔辣以及独特的面线等美食。
晋江梧林村:
体验一天“小娘惹”
在晋江市新塘街道的梧林社区,有座“胸怀祖国”楼,它是旅菲华侨蔡怀番和蔡怀紫两堂兄弟合建的番仔楼。在这里,人们不仅能欣赏到美轮美奂的建筑工艺,更能感受到海外游子对祖国深沉的热爱之情。在红色印花砖堆砌镜面墙上,镶嵌其间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字样清晰可见。梧林社区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现存的闽南传统红砖大厝、古罗马式、哥特式、中西合璧风格的华侨建筑多达99座,其规模之宏大令人震撼。
除了番仔楼,独具特色的“小娘惹”服饰也成为游客们炫朋友圈的利器。薄如轻纱的可峇雅上衣、紧致修身的艳丽纱笼裙、精致璀璨的珠绣鞋……游客们身着俏丽的娘惹服,在朝东楼、石板路、闽南古厝等处游玩、拍照,仿佛穿越回南洋的旧时光。
鲤城王宫华侨历史文化街区:
全市首个“华侨+文旅”项目
步入江南街道王宫社区王宫街街口,一座新建的牌坊上书“王宫华侨历史文化街区”。自清中叶开始,这里就有人背井离乡,前往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等地谋生,闯出了一番天地。世代王宫华侨情系桑梓,反哺家乡,在这里留下独具特色的侨文化。
社区里的王顺兴信局建筑由奇园、船楼、书房组成,保存较为完好。清朝末年,19岁的王宫人王世碑登上前往菲律宾的大帆船,成为船工。他时常为乡亲传递信款挣取酬劳,后来干脆辞去船工,以代客传送信款为业。随着业务不断扩大,便有了王顺兴信局。作为全市首个“华侨+文旅”项目,王宫华侨历史文化街区建设包括历史风貌建筑修缮、沿街店面改造、新建文创商店、青年旅社,打造牌楼、景观塔、古戏台、古福船等,还将建设南洋美食广场、王宫华侨乡村记忆馆、省级侨批馆。
惠安辋川:
“海上咽喉” 万城旧梦
辋川古时被称作“万城”,是惠安的“海上咽喉”和商务港口。
辋川峰崎村拥有一片华侨建筑群,美轮美奂,每一幢楼都仿佛在诉说着华侨的传奇故事。其中“适然别墅”保存最为完整,房顶上镶嵌有“利通南海”四字。楼主何土生于1935年到新加坡谋生,打过石头,当过石匠,攒钱后便开始投资经商,创办了亚洲联合建筑有限公司,后回乡建造别墅。
辋城临古渡,落日满青山。如今,惠安县辋川镇峰崎村华侨建筑群正在进行整体策划设计,并同步提升整治周边环境,10栋零星华侨建筑修缮开工7栋,其中3栋已完工。
台商投资区龙苍村:
“十户八九侨”
龙苍村位于泉州台商投资区东园镇西南部,是著名的侨乡,世称“十户八九侨”。清末及民国期间,大批村民为了谋生而漂洋过海。回乡后的他们兴建大量华侨建筑,以埭庄自然村最为集中,目前村里有保存较为完整、位置相对集中的南洋楼30多座,宗祠、古大厝20多座,寺庙3座,成为文明乡村的一大建筑大观和文化遗产。其中,庄长发楼、后街仔旧楼、嘉成嘉辉楼、锦玉楼、顺兴楼、秀生楼、裕生楼、红猴楼等尤具代表性。这些建筑雕梁画栋,巍然耸立,成片成群,蔚为壮观。
如今的龙苍村已建成党史馆、国史馆、家风家训馆等项目,聚集了大量人气。同时,当地还积极开发第二条乡村旅游线路,以“市场化运营”为重点,布局咖啡厅、香草采摘、名家工作室、非遗技术体验馆、台湾芬芳馆、香料种植等业态。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128966 邮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