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泉州,就能赢未来!”在京泉籍专家人才及高校学子座谈会举办
燕园金秋,英华盈栋;刺桐潮涌,俊采星驰。9月5日上午,在京泉籍专家人才及高校学子座谈会在北京召开。100多名泉籍专家人才及高校学子以泉州之名,齐聚在未名湖畔、博雅塔下,同怀家国豪情与桑梓深情,共话使命担当。
推介泉州——
解读政策“干货” 发出真诚邀约
5日上午9时,座谈会现场座无虚席,从北京各地奔赴而来的泉籍专家人才及高校学子,认真观看泉州人才宣传片《回泉州·赢未来》。
看完宣传片后,泉州市人才发展研究中心有关负责同志围绕泉州产业环境、人才人口“双增”行动政策,以及“选优生”政策作推介。
当前,泉州正大力传承弘扬、创新发展“晋江经验”,紧紧围绕国家实施“人工智能+”行动部署,发挥民营经济和实体产业优势,持续放大全国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等城市试点效应,以坚实制造业基础支撑人工智能发展,用人工智能技术引领传统优势产业蝶变,加快推动人工智能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聚焦发挥人才在人工智能等新赛道、新产业的支撑引领作用,泉州始终把招才引智作为战略性先导工程,深耕“海丝泉州·人才港湾”品牌,迭代升级“1+5+N”人才政策体系,全力构建涵盖人才引育、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优才服务全链条的暖心人才生态。特别是今年5月,泉州启动实施人才人口“双增”行动,力争5年内实现人才、人口年净增量“双倍增”。
“就业不必去远方,家乡就是好地方。本次活动,我们专门面向泉州地面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重点企业等征集了146个优质岗位,计划招聘345人,年均薪资18万元起,最高可达55万元。带着满满的诚意,邀请大家毕业之后回泉州,共谋发展,共创未来!”泉州市人社局有关负责同志从教育科研、电子机械、其他制造、现代服务等4个大类详细介绍了此次泉州不远千里带来的优质就业岗位。同时,介绍了新开发建设的“泉就业”公共服务平台,为高校毕业生群体提供大学生服务卡、就业地图、就业指导、政策专栏等特色服务,助力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随后,北京泉州商会青委会介绍了“家燕归巢”开展情况。
人才反响——
“家乡永远是最温暖的港湾”
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当初为什么出发。对于泉籍在外学子而言,泉州永远是最坚实的后盾、最温暖的港湾。
听完推介宣讲,来自泉州洛江的北京大学地空学院博士生雷享勇感慨道:“非常感谢家乡推出如此丰厚的人才政策,为我们返乡就业、安居乐业提供了坚实保障,也成为我们人生启航的有力支撑。作为一名在京学子,我深深感受到泉州日新月异的发展与其不断‘出圈’的魅力。倍感自豪之余,我也更期待能早日学成归来,投身家乡建设,用实际行动为泉州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来自泉州南安的清华大学医学院硕士生王津云对泉州“选优生”政策表现出浓厚兴趣。她谈道:“注意到泉州针对优秀毕业生推出的‘选优生’政策,它不仅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和安家补贴,还为我们量身定制了清晰的发展通道。作为一名医学专业学生,我非常看好泉州在生物医药和大健康领域的产业布局,也期待能借助‘选优生’这一优质平台,将来回到家乡实现自我价值,与泉州共同成长。”
“我是泉州人”“我与泉州共成长”“我为泉州代言”……通过本次座谈交流,大家纷纷表示,要讲好泉州故事,学懂弄通家乡的历史文化与发展现状,主动担当代言人,讲好泉州的文化底蕴、产业基础与人才生态;用好政策红利,把对家乡的热爱转化为建设的行动,把个人的成长融入泉州的发展;传递家乡诚意,把泉州的好政策、好环境推介出去,让更多人才关注泉州、选择泉州、扎根泉州。
“回泉州,就能赢未来!”泉州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泉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人才、更能成就人才。希望在京泉籍专家人才把团队、技术、资源带回家乡,实现项目回乡、资金回流、智力回哺;高校学子要珍惜韶华、练好本领,待学业有成时回泉干事创业。
责任编辑:苏慧敏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128966 邮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