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光旭的微博快速创业记

作为民营经济乐园,泉州每天都有不平凡的创业故事热闹开演。有人激情开场,失败收尾;有人不断坚持,笑到最后。
本报财经版,今起开设《财富故事》栏目,为您介绍来自泉州本土的创富力量,见证每一段值得记录的财富故事,为更多想创业的人带来启迪。
如果您身边就有不平凡的财富故事和创富英雄,请和我们的财经报道团队联系。
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联系记者、编辑: ●QQ:595545814 934749253 ●微信:linshufang164619
N本报记者 陈冷冷 许茵茵 文/图
财富名片
厦门飞博共创网络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 伊光旭
故事梗概
2009年8月的炎热夏末,谁也不会特别羡慕时年24岁的伊光旭。那时的他没有很多钱,也没有漂亮的履历。但在那个8月,新浪微博出现了,在他人不以为意的时候,伊光旭却在微博上玩出了生财之道。
4年时间内,豆瓣、微博、飞博共创,伊光旭快速打出三发子弹,然后便是声名大噪,在IT创业草根英雄里站稳了脚跟。现在,伊光旭拥有“冷笑话精选”等100多个微博账号(频道),粉丝超过2亿,微博影响力为他带来了几千万的风险投资,公司广告和活动营销收入不菲。
微博开放首日,他注册了100多个账号
2008年,大学还没毕业的伊光旭就开始寻思创业。那时他读书读报读《商界》,在边边角角的广告里寻找创业机会。
在“趣玩网”创意网站忽悠人流、在豆瓣玩小组,是他最初的尝试。3个月内,他的豆瓣小组用户达到十几万,广告客户开价1000元,社交平台上的首次“营销”,让他看到了商机。
活跃用户不多、发帖量不足、服务反馈不够快,伊光旭很快发现豆瓣不能满足他的胃口。反观微博,有名人,有中坚力量,最重要的是微博转发、评论方便,信息发布极快、互动性极强。虽然当时有不少人唱衰微博,认为早晚会受管制,但伊光旭还是决心闯一闯。“在我的创业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对于一个市场不确定性的预判。我不能确认这个平台是否能崛起,又得把全部精力放上去。”
微博开放首夜,伊光旭注册了100多个账号,他希望名人和企业开微博时向他回购这些账号,然后发一笔横财,不过这个想法最终没有奏效。
“冷笑话精选”成草根微博榜首
如何切入微博?尹光旭选择了笑话,他注册了十几个和笑话有关的账号。他先从其他网站找笑话发到微博上,测试哪个账号名字起得好。结果发现,“冷笑话精选”最能吸引粉丝。
草根微博如何迅速积累人气?伊光旭认为学习和研究市场非常重要,先关注别人怎么做,再比别人多做半步,就可以做出比之前更好的产品。“我曾经遇到几个瓶颈,粉丝600人时想突破1万,1万时又想继续突破。我当时采取的方法是向一些做得比较好的草根微博学习。”当时,他把前50名的草根微博和一些名博都看了一遍,了解什么样的话题吸引人、什么样的微博转发量大。
“微博刚出现时,内容非常匮乏,作为第三方提供更多的分享非常有必要。”伊光旭不断地折腾,优化笑话口味、玩文字游戏、注重图片,到最后提供语录、创意、星座……冷笑话精选的粉丝量从600个到超过千万,一次次突破了瓶颈后,爬到了新浪草根微博榜首。
10分钟搭讪来的风险投资
“在草根微博积累一定的粉丝后,他们会做什么?一个成功的草根微博是非常好的传播渠道,可以做营销,还可以借助微博平台开发其他功能。”伊光旭也不例外,“冷笑话微博”火了之后,他就开始打广告、求合作、求投资。
伊光旭找投资人的故事,听起来又是一个高效率神话。他的目光锁定了个人网站教父蔡文胜——中国著名的天使投资人,先后投资过数十个优秀网站。2010年4月15日,蔡文胜开通微博,伊光旭开始关注他,没想到,蔡文胜还真的回关注了。“久仰大名,自己想买个域名,特来请教。”伊光旭跟蔡文胜讲起了冷笑话的创意。10分钟后,蔡文胜亲自打电话约他见面。
伊光旭跟蔡文胜聊完创业计划,只思考了5分钟,就决定搬到厦门,飞博共创就是这次高效洽谈的产物。“你说这是个自媒体公司?但是又做App。移动互联网公司?可是还做营销。我把飞博定义为,一个用互联网思维解决线上线下问题的公司。”目前,飞博公司旗下养活了六七十号人,带来了几千万的效益。
未来想撼动传统制造业
关于未来的发展方向,伊光旭一直在与时俱进。
伊光旭想过做文创,做一个以笑话为品牌形象的商业化项目。“就像《愤怒的小鸟》,游戏不一定赚钱,但是周边产业链带动了几十亿美金。”
他还想过撼动传统的制造业。“互联网信息技术革命的颠覆性是巨大的,传统招聘行业、房地产中介在日益落寞,因为网络是24小时开放的,信息越来越对称,很多人都在网上找信息。传统制造业的门店、品牌等经营模式也在改变,他们都在拥抱互联网。”
“互联网管理可以深入企业制造、生产、管理、营销等每个细节。以企业管理效率为例,3000人的职工如果要开个会,需要很多时间成本,但是你只要在微信上吼一嗓子,指令很快就传达到了。企业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收集数据,了解消费者的喜好,更快做出市场反应;此外,在网络社交平台上,你很容易对接到全国各地的人脉和资源。”
最近,他又瞄准了微信。“微博是大酒家,请客时才需要,要注意讲话、注意着装;微信是小圈子,是一个家常菜,你每天都需要。”伊光旭觉得可以做微信插件,微信的添加删除功能,可以保持平台活跃度。
□专家点评
苏俊斌: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兴趣社交网络、影响力评估等。
微平台上的文创产业,要敢想敢干
我们可以把伊光旭所开创的事业称为“微平台上的内容产业”或“微平台上的文创产业”。
传统媒体以受众有效注意力的数量作为信息传播能力的依据,然而在社交网络中,粉丝数量并不等于影响力。如果仅从“冷笑话精选”的成功案例来看,伊光旭的创业模式与其说是网络思维,还不如说是传统媒体思维(以内容吸引眼球,再以眼球换取广告收益),在以移动社交为特征的互联网时代并不具有典型性。不过,伊光旭的想法涉及内容产业、移动社交、精准营销等方面,都属于当前的创业方向。
此外,IT创业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不同的分工领域对创业者的专业要求也不同。但是,成功创业者都有共同的特质:创新的想法,更重要的是执行力。执行力源自个人品质和团队合作,创业者及其团队的品质有时甚至比思路的创新性更重要。
□记者手记
高效创业背后
采访中的伊光旭总是妙语连珠,能说出许多“道道”。他说,那是因为喜欢看书,尤其是人物传记,能向成功人士学习很多东西。
“比如说,360公司董事长周鸿祎,他每年都要保持100本书的阅读量;再比如,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卖大米,他通过数据发现,买米的人通常15日发工资,这时把精选大米送货上门,卖出去的可能性更大。”伊光旭说起成功人物的故事如数家珍,他还总结出成功人士的共同点,比如自我反思精神、不畏困难、逆向思维等。
现在,他每天要花一个多小时看书,保持一年60本的阅读量。他推荐的书单上,除《曾国藩传》、《巴菲特传》等人物传记外,还有《马云的坎》、《光线十年》、《网络江湖三十六计》等互联网类书籍。
对于现代人的学习,伊光旭用了一个新潮的比喻。“人的大脑就像一台电脑,语文、历史、英文等学科就是各种APP软件,需要啥就往里装,你的大脑也不用储存很多记忆性的东西,只要你了解互联网,需要什么上网查。”
“经常在成功人士身上学经验,可不可以说您是这些人的综合体?”笔者问道。“不要,就像一个人吃了鸡,不会变成鸡,我只是吸收了一些正能量,然后转化成自己的东西。”
对话伊光旭,在他高效的创业背后,是思想的深度和视野的广度。
相关新闻
- 13-07-02如何给爱车快速降温
- 13-06-30泉州:推动金融综合改革 服务民企“二次创业”
- 13-06-27中信银行泉州分行:创业十载 扬帆未来
- 13-06-24南安 建设现代创业创新型经济强市
- 13-06-24泉州再掀闽商回归创业热潮
- 13-06-19电商带热泉州新一轮创业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1-87523908 邮箱:qzc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