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名小吃频遭“山寨”
商家维权之路漫长
“知名小吃都是从很小的规模慢慢发展起来的,有一些商家还没有注册商标的意识。一个原本的小生意人要走科学管理的道路,需要经历很多蜕变。一些人还处于学习阶段,没有来得及注册商标。”蓝雄辉是蓝氏钟楼肉粽的管理者,还是泉州风味小吃同业公会副会长,对风味小吃的现状有深刻的认识。
注册商标以后,名小吃仍难以躲过不良商家的仿冒,无论是“牛头俺”、“蓝氏”,还是“水门国仔”,这些老字号名小吃管理者,同样都提到凭借自身之力维权的艰辛。
“有时并不是我们不想维权,而是我们的力量太微弱了。无论品牌的知名度有多高,大部分名小吃品牌的企业规模都不大,从人力、物力都很难有专门的人手去维权,只能是碰上侵权时尽量为自己争取权益。”蓝雄辉说。
想要有足够的力量维权,名小吃商家必须先壮大自己,比如先从自己的产品入手,产品做得更精致,包装标识更完善,不良商贩就越难仿冒。但是小成本的经营,想要规模化运作,这些名小吃商家颇受资金压力的困扰。单就包装来说,好的真空包装和礼盒以及专门的标识印制,都对产品的产量有要求。大量囤货,对刚刚有意识走上产业化道路的名小吃商家来说并不现实。
泉州风味小吃同业公会会长、水门国仔面线糊的掌门人谢锡国说,加盟商不再续约以后,单凭自身之力到底应该怎样制止他们的侵权行为,这是让很多名小吃商家苦恼的一个问题。
业界声音
[strong] 三“拦路虎”挫伤名小吃[/strong]
缺乏商标注册意识,维权意识片面,以及自身发展不足是目前名小吃保护品牌时面对的三只“拦路虎”。
泉州市名牌研究会会长、福建省保护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实务专家组成员林栋梁告诉记者,传统小吃商标被抢注的案例在全国已有不少。一些名小吃商家没有注册品牌商标的意识,结果商标被抢注,一夜之间成了侵权的被告,不得不摘牌,损失惨重。
“一些名小吃商家的维权意识很片面,比如加盟商不续约以后仍然打着这些商家的旗号做生意,品牌商竟拿他们没办法,其实这些行为都涉嫌侵权和不正当竞争。”林栋梁说。
“企业自己必须做强做大,才有能力抵抗‘山寨’行为。”蓝雄辉认为名小吃自身的发展很关键,“可是,现在泉州的名小吃刚刚走上发展壮大的道路,管理和推广都还没有完全步入科学的轨道,这中间有很多空子可以让仿冒者钻。”
部门提醒
提升品牌意识 及时投诉维权
工商部门提醒,名小吃品牌商家遇到侵权时,应该第一时间到工商部门投诉,执法人员将第一时间进行调查处理。
商标法规定,未经商标注册人许可,在同一种商铺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注册相同或相似商标的,属于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工商部门将依法处理,保障名小吃品牌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strong] 专家支招[/strong]
加强品牌维护 提升产业水平
泉州师院陈守仁工商信息学院院长、福建省民营企业研究会名誉会长欧阳钟辉博士表示,泉州名小吃品牌维护和发展之路,必须从有效维权和发展自身两方面入手。
“泉州名小吃的品牌保护之路任重道远。从产业提升的方面来说,企业必须扩大产能,发展规模,充分地占领市场,让仿冒品没有立足之地。当消费者完全认知名小吃品牌,山寨品就没有机会进入市场。”
蓝雄辉认为,泉州可以考虑打造一个名小吃生产基地,让各个品牌名小吃入驻,扩大自己的产能和规模,更迅速地发展,才有保护自身的力量。另外,名小吃生产基地还可以成为名小吃文化传承和旅游参观的基地,打造名小吃产业链。
“名小吃必须有商标意识,发现侵权行为时,及时通过工商和法院主张自身权益。”对于深深困扰名小吃商家的前加盟商侵权问题,林栋梁提出有效的建议。
另外,去年11月成立的泉州风味小吃同业公会,也在为抵抗山寨货而“战斗”,公会工作人员正致力于为公会的成员维权。
相关新闻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1-87523908 邮箱:qzc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