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名优农林产品年货节周五起在泉州晚报大厦展销
最具特色农林产品 一样都不能少
小朋友在采摘本地特色水果德化早熟梨。(林一岚 摄)
由泉州市农业局、泉州市林业局、泉州晚报社联合主办的泉州名优农林产品年货节日前拉开帷幕。春节前夕,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买到来自泉州各县(市、区)最具代表性的特色农林产品。展销时间将从2月6日持续至2月9日,地点位于泉州晚报大厦,欢迎市民朋友前来抢购。
此次年货节以“乐购新春·淘最泉州”为主题,以“健康、独特”的产品为核心,市民将以更优惠的价格、更快捷的方式,购买到更有品质保障的本地特色农林产品。
记者了解到,本次年货节展品丰富多样,包含各县(市、区)无公害、绿色、有机、纯天然农产品和名优特产,而独具一格的高观赏性苗木、盆景、插花等也将在活动现场展出。
为了方便读者“一样也不能少”地购全年货,本报记者代表广大读者提前做足功课,对本地农林产品的“家底”进行全方位摸查。 □泉州网-泉州晚报记者 吕斯达
特色农产品带来健康食材
泉州依山面海,气候宜人,物产丰饶。千百年来,泉州人耕田牧海,收获众多农特产品。这些劳动果实转化成舌尖上的艺术,构成了泉州独特的饮食文化。
但很可惜,不少泉州农特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像石狮大厦村沙土萝卜,在没上《舌尖上的中国2》时,不少本地人也不知其名。“事实上,或因产地偏僻,或因产量较低等因素,并不是所有农特产品都能在市场上获得关注,为大众所熟知。”泉州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也曾无奈地告诉记者。
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泉州的农特产品,感受一下带有泥土气息的舌尖美味。
种植类
德化高海拔地区的单季“鸭稻米”,是今年本地农产品中的明星产品。因为回归传统耕作方式,农家粪土沤肥,番鸭除虫,鱼稻共生,收获了好品质,赢得了好口碑。“单季稻主要种植在温差较大的高海拔地区,因此产量并不高,”德化县绿园农业综合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曾丽春偷偷告诉记者,因为“余粮”不多,此次展销会最多带来600包大米,很抱歉,到时只能采取“限购”措施了。
安溪与德化的淮山,也是本地种植类的特色农产品。因为营养价值极高,且对农民增收具有显著效果,本报三年来积极奔走持续推动淮山产业发展,去年终获政府政策鼓励与产业扶持,规模与产量迅速提升。“淮山是一种药食同源的健康食材,特别是对脾胃的养护,具有很显著的功效”,德化县英山珍贵淮山农民合作社理事长李金贵介绍道。
驰名中外的永春芦柑,作为本地水果的当家品种,它色泽橙黄,果皮薄、果肉汁多、脆嫩香甜、风味独特、富含维生素,不仅内销紧俏,甚至还成为新加坡、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政府和王室采购的保留项目之一。
而除此之外,南安第五季的火龙果、惠安紫山的余干、德化春美的十八格黄花菜、安溪龙门的茭白,它们也是本地种植类农产品中的佼佼者。
养殖类
德化黑鸡是我省珍稀的优质乌骨鸡地方品种。作为德化农业整体打造的“明星产品”,小小黑鸡身上的荣誉可是数不胜数,不仅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而且跻身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通过国家无公害产品认证,被评为“福建省名牌产品”、“福建省名牌农产品”。
棘胸蛙,又名石冻、石鸡、石蛙等,是我国南方地区特有的大型野生蛙。棘胸蛙肉质细嫩洁白,味道甘美,且具有滋补强身、清心润肺、健肝胃、补虚损,以及解热毒、治疳疾等功效,故有“山珍”之称。目前,我市已成功对其人工繁育,并实现了规模化生态养殖。
永春白鸭汤是本地一道传统名菜,而其美味的秘诀,就在于其炖汤的白鸭与众不同。在永春云河谷,当地人世代养着一种矮脚、黄眼睑、体型较小,被叫做“永春白鸭”的番鸭。因为都是母鸭采取自然孵化的方式繁育的,所以,这里的鸭子群落,很多都是四世同堂的,这在别的地方并不多见。
与此同时,德化的黑兔和黑山羊、南安的藏香猪和绿孔雀、泉港的鲍鱼、惠安的海马和晋江的九节虾,它们也是本地养殖类农产品中的拳头产品。
加工品类
茶油是油茶籽榨的油,为国家提倡推广的纯天然木本食用植物油,以及国际粮农组织首推的卫生保健植物食用油。油茶在我市德化、永春、泉港、南安、安溪等地有广泛分布,其中,德化县被国家经济林协会授予“中国油茶之乡”称号,蓬勃发展的油茶产业已经成为本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一大特色产业。
冬至一过,严寒来袭,在泉州的一些山区,都有用红粬酿制米酒的“补冬”习俗。冬日里酿制的“红酒”,既是款待宾客亲朋的佳饮,也可用来烹煮佳肴,可起到舒筋活络、强身健体的功效。除此之外, “红酒”还是用来补身的“良药”,如妇女“坐月子”时,多会以红酒来“活血补气”。
米粉以优质大米为原料,配用天然矿泉水,经传统工艺精制而成,熟粉细腻柔韧、不粘糊,清香可口,炒、煮口感俱佳。本地米粉加工历史悠久,主要有安溪湖头米粉,德化赤水米粉、美湖米粉、红米米粉,以及淮山米粉。
相关新闻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1-87523908 邮箱:qzc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