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时政要闻»正文

郑新聪同志在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的报告摘登

http://www.qzce.com【泉州经济网】2016-09-27

勇当建设“新福建”领头羊 奋力开创“五个泉州”新局面

——郑新聪同志在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的报告摘登

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

接续奋斗、务实运作,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全市经济总量保持全省首位,今年预计GDP达6600亿元,人均GDP达7.7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427亿元;五年来,GDP、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年均增长11.2%、16.4%、14%;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双拥模范城“八连冠”称号。

政企合力、精准施策,产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率先启动“泉州制造2025”及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和质量品牌提升三个专项行动,编制实施17个产业转型升级路线图,形成了纺织服装、鞋业、石化、机械装备、建筑建材五大千亿产业集群。率先开展数控一代应用示范。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先行先试取得突破。在全国率先建成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平台。国家“民综改革试点”多点突破,推进“六张清单”“一照一码”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市场主体突破55万户;实施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惠及300多万新市民。海丝战略支点城市、海丝先行区列入国家规划。

统筹城乡发展、增进民生福祉、建设生态文明,群众获得感持续提升。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0.5%、11.5%。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214平方公里,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4.5%。泉州湾大桥贯通,环城高速闭合成环,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迈入高铁时代、亿吨大港、国际机场行列。

注重依法治市、加强平安建设,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推动设立市人大法制委员会及法制工作委员会,领导制定首部实体法《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条例》。在全国首创“跨域·连锁·直通”诉讼服务平台,成立金融审判庭、金融检察处、知识产权刑事司法保护中心。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强化“两个责任”,党员干部作风明显好转。全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高标准严要求推进。开展规范办公用房、公务用车、公务接待等专项治理,“四风”和“不严不实”问题整治常态化、长效化。

协调各方、合力共为,海内外智慧力量充分凝聚。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职,创新大会议案、代表建议督办和专题询问等方式,探索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市政协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探索协商民主机制,督办委员提案,助力民生改善、社会和谐。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广泛参与家乡建设,泉台交流、产业对接取得新进展。

今后五年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

今后五年,全市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各项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对福建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勇当建设“新福建”领头羊,全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推进经济扩量提质、城市内涵集聚、民生事业提升,加快建设“创新、智造、海丝、美丽、幸福”的现代化泉州,在更高水平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

今后五年,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在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的基础上,力争到2021年,全市GDP达近万亿元规模、年均增长8.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570亿元、年均增长6%,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产业结构转向中高端,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激励区域创新创业政策体系更趋完善。改革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若干领域改革试点走在全省、全国前列,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区域竞争软实力更加凸显,海丝重要门户城市建设初见成效。人民生活品质全面提高,2018年市定标准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摘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社会安定稳定、充满活力。全市风清气正政治生态进一步形成,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显著增强。

实施“两个打造” 迈向万亿经济强市行列

构筑现代产业版图。进一步实施17个产业转型升级路线图。巩固提升纺织鞋服、石油化工、机械装备、建材家居4个主导产业和食品、工艺制品、纸业印刷3个特色产业,着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快现代服务业提质扩量、重点突破,力争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0%。巩固民营经济支柱地位,抓好产业投资、重大项目招商,着力培育7个500亿—1000亿元规模的新集群。

构筑百年根基产业。巩固提升制造环节。从当前看,要为中小企业转型创造更多时间和空间,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尽可能压降技改、融资、物流、用能等实体经济成本。从长远看,要转向中高端,推广数字车间、智能工厂、网络协同制造,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创建国家质量强市示范城市。打响泉州造品牌。大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引导特色产业、传统工艺、老字号与“互联网+”“体育+”“文化+”“旅游+”深度融合,锻造更响亮、更久远的鞋都、衣都、石都、瓷都、茶都、香都等。增强产业链控制力。发挥上市企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留住优势品牌、企业总部、营销中心。引导企业跟进新技术扩散应用,率先进入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石墨烯应用等前沿领域。“走出去”跨国布局。实施境外投资工作路线图,支持马德里商标注册,支持企业收购国际品牌、核心技术,设立海外研发中心。

构筑产业创新高地。下力气建好创新平台。推广公办专营、民办公助、企办补贴等模式,整合建设10个以上“国字号”创新大平台,支持县域建设100家面向特色产业的公共技术中心、实验室、检验检测中心。夯实创新人才支撑。深化人才强市战略,建立更加灵活务实的高端创新人才、产业技能人才引进培养机制,推出限价房、人才公寓、国际小区、补助奖励等精准政策包。优化创新生态体系。抓紧运作产业股权投资基金、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引导发展创业投资基金,带动银行和社会资本跟进,力争形成千亿元规模。移植复制中关村创业大街、江浙特色小镇、深圳南山智谷等运作模式。

来 源:泉州网 责任编辑:张金环
泉州经济网建设声明: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959379 邮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