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聚焦泉州»正文

泉州市质量强市建设实施方案

http://www.qzce.com【泉州经济网】2024-07-02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质量强国、质量强省的战略部署,根据《福建省质量强省建设纲要》《泉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精神,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提高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传承弘扬“晋江经验”,深入开展质量强市建设,为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泉州篇章提供坚实质量支撑。力争到2025年,质量强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质量总体水平显著提升,质量创新更加活跃,质量环境更加优化,质量治理更加协同,质量供给更加高效,质量基础更加牢固,全市质量建设工作继续走在全省前列。

二、重点工作

(一)高质量推进经济建设

培育壮大“数字泉州”。支持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引导中小企业将数据及业务模块向云端迁移。加快培育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强数字政府升级,推进政府服务模式数字化、智能化、标准化,提升掌上便民“泉服务”应用,加快实现“一网好办”。到2025年,全面推广数字化管理、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等模式,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水平大幅提升,力争基本实现5G网络全市范围普遍覆盖,每年新增1000家企业“上云上平台”。加快打造“海上泉州”。围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绿色石化产业基地和海峡西岸石化产业先导区,优化泉港、泉惠石化园区规划布局。发展深水网箱等养殖方式。到2025年,力争全市海洋生产总值3000亿元,“十四五”期间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9.5%以上。努力建设“生态泉州”。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加快建设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发挥国有林场优势,推进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和生态共享工程建设。强化绿色金融支持,探索开展环境权益融资,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到 2025年,累计创建省级以上绿色工厂150家,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全面开展循环化改造。融合发展“海丝名城”。聚焦遗产旅游,提高对22个世界遗产点阐释、展陈、讲解水平。发展红色旅游,做大乡村旅游,培育一批省级及以上乡村旅游重点镇(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到2025年,全市旅游人数突破1亿人次,旅游总花费超1100亿元。

(二)开展城市品质“对标行动”

对标先进地区,建设品质泉州。对标质量工作先进地区在质量文化塑造和质量全民共治的经验,加强交流与合作,力促质量共建共治共享项目落地。对标先进城市,创建质量强国标杆城市。对标学习深圳等先进城市的质量发展定位,进一步强化质量在城市发展中的战略定位。争创质量强国标杆城市,支持各县(市、区)开展全国质量品牌提升示范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等区域质量品牌申报创建活动。对标质量标杆,系统推进质量强企强链强县。支持纺织服装、鞋业、建材家居、机械装备等主导产业企业,对标国家产业发展导向,加强先进质量技术应用及质量基础设施能力建设,打造技术、质量、管理的原始创新策源地。鼓励各县(市、区)聚焦县域特色产业,对标先进地区产业布局,开展先进标准研制,培育一批标准创新型企业。深化向“新”进军,围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支持和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检验检测技术机构组建创新联合体,对标行业质量标杆,建立专业化服务体系,协同推进技术研发、标准研制、产业应用,打通质量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渠道。力争到2025年,选树1—2个质量强国建设领军企业,启动一批质量强链项目,建设1个质量强县。

(三)开展品牌矩阵“引领行动”

塑造世界遗产城市文旅品牌体系。以“宋元中国·海丝泉州”为品牌统领,以世界遗产、海丝文化、闽南文化、工业文化等为要素重点,以“古城古港”“城·山海”为特色,各县(市、区)文旅品牌和“泉州古城”“郑成功”“德化白瓷”等泉州文化标识为支撑,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文旅目的地品牌体系,打造世界遗产保护利用的典范城市。到2025年,争取建立13个以上非遗专题馆。扩大区域产业品牌影响。深入实施农产品“三品一标”四大行动,打造绿色优质的农产品品牌。深化“中国鞋都”“中国陶瓷之都”“中国名茶之乡”等区域品牌建设,加强“泉州老字号”培育和保护。力争到2025年,全市累计完成近100个知名农产品品牌建设任务,新增优质农产品40个,创建“福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3个以上、福建老字号25个。推动企业质量品牌建设。完善政府质量激励制度,鼓励企业争创各级政府质量奖;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鼓励企业争创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奖等品牌工程。力争到2025年,累计获批国家级优质奖5个、“闽江杯”43个,中国质量奖(含提名奖)1个次,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6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60家,福建省政府质量奖2个次,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00家,泉州市政府质量奖15个次。加速自主创新品牌“出海”。支持企业通过跨境并购、联合投资、海外推广等方式“走出去”塑品牌,融合发展具有自主核心技术的国际知名品牌。

(四)开展产品质量“升级行动”

构筑工业品质量竞争优势。突出“补链”,石油化工产业注重向“少油多化”优化调整,机械装备制造产业着力推动智能轻工装备等高端装备业发展;突出“强链”,纺服业重点提高智能型土工布、生物医用纺织品等产品比重,制鞋业重点开发高性能、舒适性鞋用新材料;建材家居产业着力推进智能制造和“数控一代”。到2025年,力争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90,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50%以上,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提升食品、药品及重点产品安全保障。提升食品药品及重点产品安全保障能力,深化“餐桌污染”治理,全力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提升市级药品检测机构能力,落实医疗器械分类分级监管。到2025年,食品评价性抽检合格率达到98.5%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高于98.6%。筑牢农产品质量安全防线。提高农产品标准化水平,推进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加快优良品种选育,培育市级重点种子企业。到2025年,新建36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7万亩高标准农田,确保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5%以上,建设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30个。推动消费品质量标准升级。深入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战略,构建衔接生产端与消费端的新型消费品标准体系。鼓励企业开展优质消费品进口业务,丰富进口商品种类。

(五)开展工程质量“提质行动”

打造高颜值的城市环境。全面推进海绵城市、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深入实施“山水园林”“文化园林”“百姓园林”三大工程,改善城市核心片区景观和宜居品质,提升市政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构建“无废城市”建设指标体系,推动“无废”管理理念和建设模式向县(市、区)、乡镇、社区和园区、企业等延伸。推进高品质的建设工程。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鼓励有条件的BIM技术应用项目申报省优国优工程。强化水源保护和供水过程保障,建立从“源头到龙头”全流程饮用水安全保障体系。力争到2025年,全市建筑业总产值达到3000亿元,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推广高效能的工程建材。推广新型建造方式,进一步提升城市新区、重要功能区等装配式建筑比例。支持企业针对农村市场开发绿色建材产品。到2025年,全市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占比力争达100%以上,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40%。

(六)开展服务质量“赋能行动”

加快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聚焦农业信息化建设,建设一批数字农业示范项目,实现农产品全程溯源、智能监控、标准化管理。聚焦制造业融合发展,实施两业融合工程,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聚焦金融资源集聚,推进金融机构与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需求深度融合。聚焦电商业态建设,打造跨境电商产业园(集聚区)。力争到2025年末,制造业贷款余额突破2000亿元。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健康发展。积极引进和培育顶级体育赛事落户泉州;推动直播基地与品牌工厂合作举办直播年货节等活动;持续开展“最闽南”美食名店、名菜、名厨和预制菜名企评选,打造一批具有浓郁闽味文化和菜肴特色的“闽菜馆”;打造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到2025年底,完成乡镇敬老院转型升级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25所以上,每年新建10所长者食堂。推进公共服务体系提质发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推进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促进医疗资源均衡布局,鼓励和引导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延伸、转移,完善周边区域医疗资源配套。到2025年,全市8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达到国家基本标准,20%达到推荐标准。加快交通领域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打造闽台交通融合示范区,完善城乡物流体系。到2025年,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水平AAAA级以上比例达到90%以上。促进法律服务提质增效,传承创新“枫桥经验”,维护社会安定稳定。

(七)开展质量创新“激发行动”

激活质量创新动力。开展“智慧+”制造科技专项计划,推进质量管理与智能制造发展同步创新。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企业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到2025年,实施“智慧+”制造专项项目100项以上。激发知识产权活力。深入开展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落实国家、省关于知识产权工作部署。支持企业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和优势企业,强化知识产权主体培育;建设泉州市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促进商标专利资产转化为金融资产、股权,推动知识产权运用转化;建立知识产权风险预警和联合应对机制,加强侵权假冒事前风险防范。到2025年,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4.5件。

(八)开展质量基础“夯基行动”

一体化打造质量基础设施。深入开展质量基础设施助力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行动,发挥“闽质通”等一体化平台服务效能,完善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云服务试点工作,实现资源协同共享。深化标准化战略。开展科技创新与高新技术标准研制同步工作,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兴业态等领域中的高新技术成果向标准转化。实施福建省两岸标准共通试点,探索扩大泉台标准共通范围。聚焦社会公共治理、现代服务业等热点领域,加强泉州市地方标准研制。到2025年,主导和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总数达2200项,团体标准总数达300项,新增各级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20项以上,新增各级标准创新贡献奖10项以上。强化计量技术支撑。加强在食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上的计量科技创新,在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上的计量溯源技术研究。完善计量技术体系建设,构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体系。到2025年,全市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达260项,主导、参与省级以上计量技术规范制修订达10项,全市强检计量器具检定覆盖率达92%。优化认证认可检测服务。鼓励支持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向企业提供涵盖产品设计、研发、生产、使用的全方位技术服务。

(九)开展质量环境“厚植行动”

优化营商环境。优化市场准入环境,深化集群注册、住所申报制、简易注销、歇业备案、个转企、住所(经营场所)标准化和经营范围规范化登记等改革。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推动执法力量下沉,严格执行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推进质量治理现代化。聚焦城市治理、环境保护、生态建设、交通运输、食品安全、应急管理等场景应用需求,建立政企合作、社会参与、多方协同的数据融合创新应用机制。强化质量协同共治,深化部门联动,围绕民生热点,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强化社会互动,鼓励社会组织开展质量水平评价活动。营造质量文化氛围。举办质量品牌宣传活动,讲好泉州质量好故事。

三、保障措施

把坚持党对质量工作的全面领导贯彻到质量强市建设全过程,强化对全市质量工作的统筹协调,推动各县(市、区)完善质量工作体制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各级各部门要围绕本方案目标,从产业、环境、科技、金融、财政、人才等方面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加强对质量、品牌、标准化建设等方面的经费保障,逐步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投入,共同支持质量发展的经费保障机制。将质量工作纳入绩效考评,作为领导班子建设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培养教育、管理监督、激励约束的依据。对质量工作督查考核中好的经验做法要及时总结推广,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督促改正,保障本方案的科学有序实施。

责任编辑:苏慧敏
泉州经济网建设声明: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128966 邮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