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时光】那些年 我们回不去的幼儿园
小朋友合唱红歌 (黄百宁 摄)
拔河比赛
幼儿园运动会
欢乐的户外课
踩个小板凳唱歌
丢手绢、跳格子、折纸……泛黄的照片、青涩的面孔,被相机定格的画面,是我们回不去的童年。
开学季,本期《海丝时光》带你穿越到上个世纪的幼儿园时光!
20世纪50年代
教学帮厨做卫生
幼儿教师一手抓
“那时候一个班两个老师,什么都得做,教学、帮厨、做卫生、哄睡……”今年87岁的刘金兰老师依然精神矍铄。1958年安溪县实验幼儿园筹建后,她是该园第一批教师。
“当年一个班约30人,小班入园的孩子一般4周岁。刚入园第一课就是讲课堂规矩,要坐直,手放在背后……”刘金兰回忆,那会的孩子都很听话,老师的授课方式以模仿为主。“比如美术,老师画一幅画,小朋友模仿;讲故事,老师讲完,小朋友分角色复述。”她介绍,那时候所有的教具、玩具都需要老师自己制作。比如丢沙包游戏的沙包,是老师们用废布做的,计算课的教具,就拿一盒家里的纽扣给小朋友们数一数。学生的生活和卫生,老师也要一起包办。“教室的一角放着尿盆,老师要负责清理。两名老师轮流上课和帮厨。没上课的时候抓紧时间去买菜、洗菜,孩子们吃完饭还要帮忙收拾碗筷。”
20世纪70年代
开学入园哭鼻子
折纸游戏受欢迎
“3岁的小朋友,一入园就哭!我的两条腿上一边坐一个,都哭得稀里哗啦。”今年80岁的洪朗丝曾是晋江安海幼儿园的老师,回忆起1973年入园任教时的场景,她哈哈大笑。
洪朗丝介绍,那时幼儿园小班以学习生活技能和游戏为主,中班和大班教算术、拼音和简单的唐诗。“小班先学穿衣服、扣扣子、系鞋带,还有一些简单的儿歌,比如《两只老虎》《天黑黑》。到了中班会稍微复杂一点,比如折纸,把一张正方形的纸折成衣服,再翻折成青蛙,小朋友们都觉得好玩。”高越治是洪朗丝当年的同事,至今她还能熟练地玩折纸,折出青蛙的形状。她介绍,幼儿园大班会教看图识字、拼音和简单的唐诗。一些节假日,也会带小朋友到工厂去演出,“既可以向家长汇报孩子的学习成果,也是幼儿园的一种宣传方式”。
20世纪80年代
在游戏中教学
在游戏中成长
“孩子们好像都在玩,教学在游戏中进行,老师和孩子都很开心。”今年61岁的蔡丽娟自1981年毕业后便进入幼教行业,在安溪、泉州市区的幼儿园任教过。她表示,到了20世纪80年代,幼教的“启发性教育”已明显成形。
“那时候都是按教学大纲教学,涵盖语言、计算、体育、音乐、美术等。”蔡丽娟举例,比如体育课学习拍球,配上音乐(儿歌),孩子们在游戏中慢慢掌握拍球的方法。又比如玩沙子,就是很纯粹地玩,不会强调孩子们一定要堆什么形状。“小朋友的表达就是在自由中体现的,不设主题他们也会堆出一个东西来。”
本版部分图片由晋江安海实验幼儿园提供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128966 邮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