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文旅产业»正文

古稀老人12年来踏勘泉州古城400多条街巷 用镜头为古城存档

http://www.qzce.com【泉州经济网】2024-12-06

12年来踏勘泉州古城400多条街巷,自费出版《泉州古城街巷图说》系列书籍

古稀老人用镜头为古城存档

泉州古城内究竟有多少条街巷?近日,一位在泉州西街长大的“老泉州人”、泉州街巷文化研究者、鲤城文史学会会员陈良图先生,经过12年的古城踏勘,拍摄超过10万张照片后,确认了答案:超过400条。

 



古城街巷故事多(王耿华 摄)

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仅完成了初中一年级的学业,文字表达并非他的强项。尽管如此,他通过广泛搜集图片和基础的观察记录,以1982年版的《泉州市地名录》为蓝本,详尽地记录了古城街巷的历史与文化,整理并解读了这些街巷背后的相关资料专题,并自费出版《泉州古城街巷图说·门牌巷与口头巷》(分为上中下三册),致力于保护泉州古城的历史记忆。

目前,东街卷和南门卷正在编撰中。他解释,虽然图片已经基本收集齐全,但有读者和专家老师们认为还有许多地方需要补充和修正,因此放慢了出版的步伐。

缘 起

“古城孩子”想为街巷文化留存“做点什么”

 



陈良图先生走街串巷,用镜头捕捉古城珍贵瞬间。(王耿华 摄)

陈良图先生今年72岁,已经退休12年。他的童年从五塔巷开始,7岁后迁至孝感巷,30多岁又迁至甘棠巷,这里成为他现在的家。他的工作和日常生活与古城的石板路、古厝以及市井的喧嚣紧密相连。年轻时,他经常听老人们讲述古城民间故事,由此对古城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岁月流转,陈良图对古城街巷的好奇心愈发浓厚,最终转化为深入的探索和热爱。

“我从小就在这古城里长大,那些街巷是我童年生活的重要场景。可随着时代发展,我发现很多熟悉的街巷名称渐渐模糊了。有些虽有门牌,但其背后故事鲜为人知;有些只剩口头称呼,感觉再不做点什么,这些珍贵的记忆就要消逝在时间长河里了。”陈良图先生眉头紧锁,言语间流露出深深的忧虑。正是出于这种对古城文化可能出现传承断裂的担忧,他借助两辆电动车,开启了一段与古城历史文化紧密相连的人生探索。

 



花巷(王耿华 摄)

“我对古城街巷的故事充满好奇,特别喜欢阅读20世纪80年代的书籍,例如《泉州市地名录》和《泉州地名小故事》等。虽然这些书籍在创新方面有所欠缺,但我对它们却有着特别的情感。”陈良图一边向记者展示书籍的复印件,一边继续说,“考虑到当时的技术条件,我曾设想将照片融入这些书籍中——首先阅读这些故事,然后思考如何为它们配上图片,使内容更加感性、可读、丰富。我对摄影同样怀有极大的热情。退休后,我经常带着相机漫步于古街,捕捉那些珍贵的瞬间,并附上详尽的说明。我深信,这不仅是我个人的爱好,更能够为他人带来价值。”

探 寻

骑电动车实地踏勘 学新技术提高效率

 



年逾古稀的陈良图先生几乎每天骑着电动车,在古城街巷来回穿梭实地踏勘。 (王耿华 摄)

“我深知‘耳闻不如眼见’,通过图像来吸引人们的兴趣。我从身边的西街开始,获得了许多人的鼓励,进而扩展到整个古城区。”为了全面而准确地梳理古城的街巷情况,陈良图采用了最为质朴却又极为有效的方法——实地踏勘。他那两辆相伴多年的电动车,成为穿梭古城大街小巷的忠实伙伴。

“我每天骑着电动车,在那些或狭窄或宽阔的石板路上来回穿梭。为了捕捉一张能完美展现街巷特色的照片,我常常需要耐心等待。不同季节、不同时段的街巷各有其独特的魅力,我希望都记录下来。”陈良图一边述说着,一边翻阅着电脑中存储的海量照片,那里面既有清晨阳光洒在古巷石板上的宁静,也有傍晚余晖映照斑驳墙壁的岁月痕迹。这些数量超过10万张的照片,无疑是他辛勤探索的最佳见证。

 



陈良图踏勘曾从龙状元井(王耿华 摄)

据悉,自2012年退休以来,他便全身心投入记录西街风貌的工作中。不久,他的镜头又转向了东街和古城其他片区。他提到,起初由于资料的匮乏,他经常光顾古旧书摊,随后开始学习摄影技术,利用电脑保存资料,并掌握了制作软件,以提高研究编撰的效率。他深知,为了系统地完成这项摄影任务,必须制定详尽的计划和组织架构。因此,他开始按区域进行拍摄,并精心制作了“古城街巷六片区示意图”,同时规划并确定了要记录的17条主要街道。

同时,他深知深入社区开展入户访谈的重要性。“那些老人们,他们可是街巷历史的活字典呀。我一家一家地去拜访,与他们促膝长谈,有时候一聊就是大半天。从他们口中,我收集到了大量珍贵的一手资料。”陈良图先生感慨地说。

经过无数次的实地考察和深入访谈,陈良图先生最终确定了278条门牌巷和130多条口头巷,并且惊喜地发现,这一成果与1982年版《泉州市地名录》基本相符。

解 锁

从街巷名称到历史文化的深度挖掘

 



礼让巷见证了“邻里之间相互礼让六尺”的美谈

“泉州的街巷不仅是城市的脉络,更是文化的载体。我致力于将这些街巷的门牌号与口头称呼区分开来,因为它们各自承载着不同的历史和文化意义。门牌号的精确性与口头称呼的模糊性,反映了街巷的双重身份。”陈良图在梳理出这些门牌巷和口头巷后,并未就此停步,而是深入探究它们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他提到,在指挥巷13号,流传着“王阔嘴救朱元璋”的故事;在龙头山6号附近的马路头,有“不堪胯下辱”的传说;礼让巷则见证了“邻里之间相互礼让六尺”的美谈。而在执节巷,人们传颂着“执节留芳菊盛开”的佳话。

众多巷弄中,目前西街是人气最旺的。陈良图分析,西街的每一块砖瓦仿佛都在诉说着历史,而开元寺的钟声更是让人恍若穿越时空,回到了千年之前的繁荣盛世。西街不仅是商贸的枢纽,也是美食的乐园。在这里,游客能够尽情品尝到各式各样的传统闽南小吃,每一种小吃都洋溢着泉州古城的生活气息。

 



五塔巷的五塔之一,现移入开元寺大埕东边。

金钗巷,位于西街的中段,其地形酷似一支金钗,是古城中最狭窄的小巷之一,曾是金银器物频繁流通的通道。在建筑风格上,金钗巷两侧的古厝墙面采用了闽南特色的“出砖入石”砌墙技术,展现出方正、古朴、拙实之美,体现了闽南地区传统建筑技艺的精髓,反映了当时泉州的建筑文化和审美观念。除了金钗巷,五塔巷同样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经过长时间的考证,陈良图终于弄清楚了五塔巷的由来及其变迁,以及它周边老厂房所反映的泉州老工业历史。他深深觉得,这些珍贵的故事若没有被挖掘出来,将是一大遗憾。此外,泉州古城的旧馆驿、古榕巷、青龙巷、县后街以及爱国路等巷道,经过精心改造,已经形成了引人瞩目的风景线,成为泉州文旅的宝贵资源。陈良图滔滔不绝地介绍着,仿佛那些街巷的历史就在眼前鲜活上演。

最后,话题又回到他现在生活的甘棠巷。他说,明代大学士张瑞图因敬仰李廷机的清廉贤能将此地命名为贤相里。这里的历史遗迹丰富,包括李廷机故宅遗址碑、黄瓒父子的故居青云世第,以及拥有“一门四相”的龙山曾氏大宗祠等,临漳门外还有一座甘棠桥。甘棠巷的记忆,从黄瓒携家带口迁至郡西的甘棠里,到明末重臣李廷机告老返乡时“三鞭为界”建府第,每一个故事都让这条巷子的历史更加鲜活。

期 翼

让古城记忆在代代相传中延续

 



位于古榕巷56号的南外宗正司遗址

“我希望年青一代能通过这些故事,深刻理解古城的深厚底蕴,认识到自己的家乡拥有如此丰富的历史文化。这样,他们才会更加珍惜,并为文化的传承注入新的希望。”陈良图认为,整个古城老街巷完全有资格申报为“非遗街巷”。一旦申请成功,将进一步彰显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他期望年轻人能走进这些承载历史和文化价值的街巷。他鼓励年轻人深入探索并传承这些文化遗产,防止其在现代社会中消失。

他认为,古街巷的保护工作需要代代相传,以确保其得到妥善的维护。因此,年轻人有必要“补课”,深入了解文化艺术、宗教信仰以及美食文化等。建议年轻人利用业余时间多阅读一些古城历史文化书刊,例如泉州历史文化中心的踏勘文集。同时,多参与一些古城文化讲座,如鲤城文史学会就走进社区开展了很多讲座。此外,多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如成为景区秩序维护志愿者和古城讲解员等。

 



《泉州古城街巷图说·门牌巷与口头巷》(王耿华 摄)

“门牌上的文字说明对于提升巷子的吸引力至关重要。”陈良图主张,在小巷石碑墙上展示文字内容,并定期更新,以确保文化的传承。对于重要的文物,如建筑柱和石碑铭文,应小心维护。

“城市规划者和文物保护专家可以参考我搜集的街巷资料,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保护方案,明确保护的关键点,以防止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破坏古城的历史风貌。”他说。

旅游开发不仅推动了文旅经济的增长,还提升了老旧住宅的价值,促进了民宿和小吃店的繁荣,当地居民的文化生活品质也得到了显著提升。他展望道:“随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涌向泉州古城,如果我们能将这些街巷故事融入旅游路线,打造诸如‘古城街巷文化之旅’这样的特色旅游项目,游客将更深刻地体验到古城的魅力,同时也能推动古城经济的繁荣。”

陈良图对泉州古城街巷怀有深厚情感,积极投身于古城的保护工作,经常在街头劝阻不文明行为,并热情地向有兴趣的年青一代讲述泉州古城街巷的传奇故事。他递给记者一叠详尽记录着古城历史和他个人感悟的资料,坚定地表达了他始终不渝守护古城的信念。“我这12年的努力只是一朵小浪花。希望未来有更多的人关注古城的保护与传承,共同努力,让泉州古城的记忆在代代相传中延续下去,让这座古老而迷人的城市永远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他表示。

来 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苏慧敏
泉州经济网建设声明: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128966 邮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