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扶残助残»正文

孤独症关爱先行先试的泉州探索:“医康教”融合教育实践开出希望之花

http://www.qzce.com【泉州经济网】2025-04-02

 



与普通学生学在一起,玩在一起,有助于孤独症儿童融入社会。

 



 

 



 

 



 

 



▲“医康教”融合,为孤独症儿童营造更加包容的教育环境。(新村小学供图)

■融媒体记者 许奕梅 林志安 石伟琴 蔡紫旻 赵伟 王柏峰 通讯员 潘美霖 施雅婷

“东东,戴红领巾是少先队员的标志,你跟其他同学一样都是少先队员哦。”在泉州市新村小学,一名不想佩戴红领巾的孤独症儿童,在校长的安抚下,配合地戴上红领巾,走进校园。在老师的鼓励下,他成为红领巾管理员,他说,自己是班里“最棒的”。

今天是世界孤独症日。对于孤独症儿童而言,在普通学校接受融合教育,是帮助他们淡化“差异”、融入社会的有效途径。在中国残联等七部委联合印发的《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8年)》中,明确提出“实施孤独症儿童教康融合行动”。

泉州是福建省唯一入列“全国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行动先行先试地区”的地级市。连日来,记者深入“医康教”融合教育试点学校,并采访医院、教育部门、特殊教育专家等,探寻孤独症关爱“泉州模式”及其背后故事。

【镜头一】

学生:成为红领巾管理员 爱上戴红领巾

3月25日清晨,朝阳透过树叶间的缝隙照射在新村小学的校门口,形成一束束光。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许晓玲正在执勤,一名叫东东的男同学走到她跟前,他的手里拿着红领巾。许晓玲蹲下来安抚他,并帮他把红领巾戴上。东东听话地配合,戴着红领巾进入校园。

东东是一名孤独症儿童,在新村小学随班就读。当天,许晓玲找到东东的班主任,说起了这件事,并建议让东东做班里的红领巾管理员。

次日一早,东东找到许晓玲。“校长,你有看到我的照片吗?老师让我做红领巾管理员,还给我拍了照片,说要让你看看。”东东一脸骄傲地说,“全班50多名同学,就我可以管理大家佩戴红领巾。我是最棒的!”

“对于有特殊需求的孩子,不给他们贴有别于普通孩子的标签,而是给予更多的包容和关爱,这是融合教育的初衷。”许晓玲说道。

【镜头二】

家长:11首感谢诗 感恩孩子被接纳

“童真相处好时光,常伴书声到梦乡……校园有幸同窗读,学海无涯共舶航。”孤独症儿童小天即将从新村小学毕业,他的爷爷写诗赠给学校,感谢孩子得到普通学校的接纳,在融合教育中感受老师的关爱及同学的陪伴。

“弹指一挥间,我们即将结束6年小学生涯,告别开启童蒙知识的摇篮之地。最纯洁的童真记忆将深深地烙印脑海,校园的一草一木,老师的举手投足,对我们来说是那么不舍和亲切。”小天的爷爷共为新村小学写了11首感谢诗,质朴而真切的情感表达,是学生家长为“融合教育”颁发的“特殊奖章”。

【镜头三】

老师:孩子说“老师好” 感动又激动

3月26日下午上课时间,春日暖阳温柔地包裹着整个校园。教室里,3名不同年级的孤独症孩子挨着坐在一起。来自泉州市妇幼保健院(泉州市儿童医院)的康复治疗师苏雅萍与他们围桌而坐,配合教具给他们上认知训练课。

时长40分钟的训练课期间,小妍经常会动手去抓桌上的教具,苏雅萍总是温柔地拉住她的手,把她的注意力引回来。

教室一角,小妍的家长静静地坐在椅子上,关注着孩子上课。小妍有时不能控制自己,会突然站起来。考虑到孩子的情况,为不影响课堂,家长选择入校陪读,在出现突发状况时及时协助老师安抚孩子。

每周三、四、五下午,新村小学邀请康复治疗师进校,对学生进行康复干预。医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校环境来设计社交技能训练、语言训练、游戏治疗等内容,对于需要更多康复训练的孩子,会安排“一对一”训练进行强化干预。

“一天早上,明明一进教室就走过来跟我说‘老师好’,那一刻真是又感动又激动。”明明的老师介绍,孩子一开始比较抗拒与人交流,总是一个人躲在角落。康复治疗师对他进行精细动作和口部模仿等康复干预后,他现在不仅会主动和老师打招呼、说长句,还会和同学玩在一起,脸上的笑容多了起来。

在校“边学习边康复”

有助于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新村小学探索融合教育始于2015年,学校希望让特殊孩子从简单的“随班混读”“随班就坐”,转换到真正的“随班就读”。

2016年,该校成为泉州市首批随班就读基地校;2020年,被确认为泉州市普通学校融合教育试点校。通过融合教育环境,帮助特殊学生在普通教育体系中获得适切发展,促进全体学生的包容意识培养。

“通过专业评估,了解孩子的薄弱项,再设计针对性的康复干预。”许晓玲介绍,经过多年探索,2023年,学校成为“医康教”融合教育试点校。2024年秋季学期,通过“医康一体、医教协同”的模式,学校正式将专业的康复训练引入校园,在医生指导下,对在校孤独症儿童等特需学生进行康复评定,并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

“孤独症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不仅需要专业的康复训练,还需要适应社会环境,普校是他们融入社会的一个重要场所。”泉州市妇幼保健院(泉州市儿童医院)康复科主任医师邱莉介绍,医生到学校进行康复干预,可以根据老师对孩子表现的动态反馈及时调整方案,在不影响孩子正常学习的同时,给予最适合的康复支持。通过“边学习边康复”模式,将康复深度融入学习场景,降低单独康复下儿童对特定环境的依赖,帮助他们提升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孩子变得喜欢上课了,能感受到他一点点在进步。”孤独症儿童洋洋的妈妈说,孩子认知水平和专注力相对薄弱,在新村小学上学,正在接受学校安排的个训课和集体课,“看到他每天高高兴兴去上学,和同龄的孩子在一起,我们也开心。”

许晓玲表示,通过家长反馈、学校观察及康复治疗师的专业评估,学校开展“医康教”融合以来,孤独症学生在语言表达上,有的从较少开口到能够简单表达自己的需求;社交方面,有的开始主动与人打招呼,融入小组活动;情绪方面,通过治疗师和老师联合干预,有的过度哭闹或易怒等情况得到改善。

建立友好帮扶小组

普通孩子成为一个个“爱心之星”

“家长最关心孩子在学校能不能被接纳。”孤独症儿童妙妙的班主任说,老师们在了解专业康复技巧后能更深入了解孩子,在班上还为孤独症等特需学生建立了友好帮扶小组。

在学校,妙妙有小伙伴们陪着,她不说话时,有开朗的同学找她讲话、安抚她,还有人主动陪她做游戏、画画。普通的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里,自然而然地学会了接纳孤独症同学,成为一个个“爱心之星”。

“外地媒体曾经报道,一个‘社牛’同桌教会了孤独症孩子说话,就是加入更多语言输入,才会有语言输出。”福建省特殊教育资源中心老师朱媛媛说,普通学校是一个教育刺激更为丰富的环境,同龄同伴可以为孤独症同学提供榜样作用。他们从小接触孤独症等特需学生,以后的社会也会更包容。

“融合教育实践最终目的是促进孩子融入社会。”朱媛媛评价,新村小学在“医康教”融合上的实践,在全国是开展较为深入、合作较为具体的。医生不仅与老师一起为孤独症孩子制定方案,还在学校为孩子提供直接的康复服务,切实有助于提高孤独症学生的能力,为他们营造更全面的教育环境。

据悉,福建省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于2023年受省教育厅委托,对全省特殊教育和融合教育试点校进行调研,并撰写《福建省特殊教育质量报告(2018—2023》,泉州市的融合教育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孤独症关爱“泉州模式”

构建全生涯周期关爱服务体系

孤独症是世界性难题。泉州市积极探索推进孤独症儿童“医康教”融合的底气,源自党委、政府的主导和推动。

近年来,泉州持续提高融合教育质量,不仅在全省首创出台了《泉州市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教育指南(试行)》《孤独谱系障碍儿童融合支持手册》,更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设立1000万元的特殊教育专项基金,支持特殊教育事业发展。

2023年,泉州市出台《泉州市“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实施方案》,成为全省首个出台“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方案的地市。

2024年以来,泉州市教育局将“医康教”融合教育工作纳入全市教育重点工作。截至目前,泉州共培育了省市级特教改革试点校、融合教育试点校(园)、随班就读基地校66所。目前,泉州市孤独症儿童在校生约1000人。

2024年,在市人大常委会的推动下,泉州市在全国首创成立孤独症关爱“一联盟、一平台、一基金”,着力为孤独症群体构建全生涯周期关爱服务体系。

2024年、2025年,对孤独症儿童的关爱服务连续两年写入泉州市《政府工作报告》,并纳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近年来,在泉州市委的重视支持下,市人大常委会连续三年把推动孤独症关爱工作作为监督重点,在促进孤独症儿童0—6岁早期筛查诊治、开展融合教育、组织职业培训和就业辅导、探索大龄托养、提供家长“喘息”服务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效。

泉州通过积极拓宽多元化支持帮扶渠道,推动教育融合发展,实施康复叠加救助,强化孤独症儿童康复救助。2024年,全市累计为1100多名孤独症儿童发放康复救助金2000多万元,补助标准属全省前列。

2024年12月底,中国残联办公厅发布“全国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行动先行先试地区”名单,泉州是福建省唯一入列地级市。孤独症关爱“泉州模式”得到国家卫健委、中国残联等的肯定。(注:文中孤独症儿童均为化名)

来 源:东南早报
责任编辑:苏慧敏
泉州经济网建设声明: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128966 邮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