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福建省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交流活动在泉举办

与会人员深入了解闽南文化(泉州)生态保护区在非遗进校园等方面的创新实践(活动主办方供图)
8日至10日,2025年福建省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交流活动在泉州市举办,总结交流全省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经验,分析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进一步加强创新驱动、活态传承、系统保护、共促发展的具体举措,助力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和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
福建省于2007年设立全国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历经18年探索实践,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呈现新气象、取得新成效,逐步构建起覆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朱子文化等多元形态的保护区体系,形成了国家级与省级保护区梯次并进、区域特色鲜明、整体保护协同推进的良好格局。
此次交流活动聚焦新时代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实践与展望,发布了主旨报告《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中国实践与福建探索》,泉州市、龙岩市围绕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进行经验介绍,厦门市、漳州市、泉州市、三明市、龙岩市分别就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典型案例进行分享交流。
活动期间,近100名与会人员前往泉州市通政小学、中山中路、威远楼、工艺美术合作社、金鱼巷、府文庙等地进行现场调研,深入了解闽南文化(泉州)生态保护区在非遗进校园、历史街区保护、工业遗存活化、自然环境微改造模式、文化空间再生等方面的创新实践,感受“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态保护理念,同时还参观了泉州非遗馆、“世遗烟火·非遗焕新”市集与展演活动等。
值得一提的是,主办方精心准备的全省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成果展,以“山海交响·闽韵传薪”为主线,通过时间轴与空间轴双线叙事,全面呈现我省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成果,突出“非遗传承+生态保护+两岸融合”的福建特色。“世遗烟火·非遗焕新”市集与展演活动在泉州古城府文庙、中山路举行,汇集了德化陶瓷、永春纸织画、蟳埔女服饰、惠安影雕等非遗代表性项目,提线木偶、火鼎公婆等表演吸引众多市民游客驻足观看。
此次活动生动展现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区2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以及湄洲妈祖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朱子文化(南平)生态保护区、朱子文化(尤溪)生态保护区3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成果。下一步,我省将继续深化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推动保护区内非遗与旅游、教育、科技等多领域融合,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更加璀璨的光彩。
责任编辑:苏慧敏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128966 邮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