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时政要闻»正文

“侨批档案”申遗成功 入选“世界记忆”

http://www.qzce.com【泉州经济网】2013-06-20

关键词:今后工作

闽粤联手研究共著《中国侨批史》

泉州华侨历史学会海外顾问、新加坡华人历史研究专家、独立学者柯木林建议,应继续普及与提高侨批的研究水平。比如设立“中国侨批馆”作为中心机构,闽粵两省的档案馆可在这方面合作,与民间收藏家商议,复制侨批珍品作为馆藏。

同时,由于侨批的内容庞大而复杂,跨越地域广袤,目前又尚未系统地整理,在现阶段只能作为研究者的佐料。柯木林认为,当务之急,就是对侨批档案作分类整理,汇总出版。闽粤两地学者可利用现成资料,联合著述《中国侨批史》。此外,闽粵两省的档案馆必须“走出去”,走出国门与海外学府、研究机构、宗乡社团联系,进行回批的收集工作。

推动保护百年王顺兴信局

联手多部门重现百年侨批史

2007年12月27日,鲤城区浮桥街道王宫社区王宫街39号,古罗马建筑风格的奇园,外观奇特的船楼,众多雕花精致的旧水缸、石碑、敲银台,一切静悄悄的,历经数十年的沉寂,泉州创立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王顺兴信局遗址,仍一如既往地等待着重生的希望。

12月28日,苏建初、陈如榕、李泰山、吴宝国、李楚滋等邮政界老专家,找到本报帮忙,希望把信局遗址保护问题,传达到泉州两会。在此后短短的12天时间里,本报记者先后三次到王顺兴信局“寻宝”。最浩荡的第三次“寻宝”,是2008年1月4日。本报邀请了包括文物主管部门等单位在内的12位文史、建筑专家及人大代表来到信局遗址探宝,尘封百年的信局邮戳、侨批封等重要遗物,一个个显现出来。本报随即推出了《王顺兴信局的百年苦旅》、《百年侨批史重现荧屏》、《闽南侨批史百年重生》等系列报道,同时联手福建电视台和泉州读者拍摄百年信局的相关纪录片。

泉州市文化局、文物局、鲤城区文体局十分关注遗址的保护工作。至2013年1月7日,在本报的推动下,人大代表丁丙提交百年信局相关保护建议,短短12天时间里,百年信局的天空,云散日出。

也正是从2007年起,林少川连续五年在省两会上提交提案,建议加快闽南侨批申报国家档案文献遗产,进而申报世界记忆遗产。

——语录——

李亦园

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泉州籍著名人类学家

闽南侨批保持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书信风貌,书法艺术和优美辞章的完美结合于其中,见证了闽南侨乡与东南亚之间的经济与文化交流,是反映区域经济文化形态变迁的重要文献;闽南侨批所包含的内容涉及中外交通、邮政、金融、贸易等领域,是研究这些领域的原始素材。同时,反映了中国移民的目的及其对移出地和移入地的经济推动作用,对于考察当今国际移民的影响、导向、政策均有积极的意义。

陈志明

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教授

侨批不仅在信件的传递和资金的运送方面贡献良多,在海外华人与故乡父老乡亲、兄弟姐妹之间的联系起到纽带作用。因此,侨批对于家庭关系的维持、亲属之间的联络有种决定性的作用。

时至今日,这种方式早就时过境迁,但是它的历史和曾经发挥的作用,以及存在的意义,从来都不会因为历史的变迁和时日的增加而丝毫减少,抑或失去意义。恰恰相反,它们的史料价值,它们对于海外华人在外拼搏的历史记载,意义非凡。

柯木林

泉州华侨历史学会海外顾问、新加坡华人历史研究专家、独立学者

侨批以一种风格独特的“银信”方式,填补了官方档案中对基层史料记录的某些空白片段,是研究近百年中国社会史的珍贵文献。伴随侨批研究而衍生出来的诸多课题,如其运作方式、传递线路、汇兑民信等,足以窥视近代中国社会动荡的历史图景,以及基层人民的生活。这种特殊的民间文献,在世界文明史上实属独一无二,值得铭记与研究。

来 源:海峡都市报闽南版 责任编辑:陈大鹰

相关新闻

泉州经济网建设声明: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959379 邮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