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时政要闻»正文

精神文明创建处在新的重要历史节点

http://www.qzce.com【泉州经济网】2014-07-04

深化文明城市创建系列述评之一

开栏的话:近日,中央文明办在北京举办全国深化文明城市创建专题培训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中央文明委副主任刘奇葆强调,深化文明城市创建,要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和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要牢牢把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任务,坚持以人为本、创建为民的工作理念,突出思想内涵、强化道德要求,注重实际效果、克服形式主义,着力创造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进一步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使文明城市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排头兵。即日起,本网推出“深化文明城市创建系列述评”,深入解读培训班讲话精神。

精神文明创建诞生于改革开放初期,是人民群众的伟大创举。上世纪80年代,我国建设重心从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随着现代化建设蓬勃开展,理顺社会秩序成为迫切需要,五讲四美三热爱,治理脏乱差,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等创建活动应运而生,顺应了群众对新生活的期盼,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响应。

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改革开放进入了全面深化的新阶段,中国走上了新的历史节点,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也要不断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在中国发展进程中作出新的贡献。

民族复兴“中国梦”,物质要强,精神也要强,文明创建工作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思想保证。

实现中国梦是党和国家的大局,是时代主题。圆梦旅程上,我们党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具体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小康社会、现代化国家是将“中国梦”照进了现实,是民族复兴中国梦的近景规划。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应该充当怎样的角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要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协调。强调要始终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强调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强调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齐飞;强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到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推动人们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

邓小平同志曾经告诫我们,“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党的十八大郑重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价值目标,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取向,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价值准则。这“三个倡导”24个字,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等重大问题。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物质上要强大起来,精神上也要强大起来,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战略思考。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恰逢一个伟大的时代,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改革进入攻坚期,社会转型,矛盾凸显,精神文明要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价值支撑。

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社会急剧转型,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从贫困社会向富裕社会转变。大一统的计划经济走向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单位人走向社会人,社会越来越流动,越来越多元,越来越分化,越来越开放。

社会转型是破旧立新,重建秩序,逐步完善的过程,在新旧交替期间,容易出现一些不和谐甚至失范的现象。社会主义民主法治需要改进,经济方式需要转型升级,社会民生建设需要完善,生态环境压力加大,权力腐败问题严峻,阶层分化利益固化,文化建设存在短板;诚信缺失,道德失范,导致人民群众安全感缺失,社会焦虑、心理失衡、价值观迷茫已经成了社会问题。社会治理的难度日益加大,急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解决好价值体系问题。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文明城市要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排头兵,抓住突出现象和倾向性问题,开展有的放矢的工作,通过持续不断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用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规范道德行为、树立社会风气,为应对社会转型期的复杂问题,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价值支撑。

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布局,既要规模,又要质量,文明城市创建要为提高城镇化水平提供文化保障。

城镇化是时代发展潮流,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今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要求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要实现1亿左右人口在城镇落户,全面提高城镇化水平和质量。

新型城镇化的“新”,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新型城镇化强调观念更新、体制革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复新,要求延续文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要抓住国家加快城镇化发展的重大机遇将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在面上推开,在点上深入。要让更多地方特别是地、县级城市加入到文明城市创建行列,在更广阔范围创造优美环境、优质服务、优良秩序。在农村人口转向城市人口的大潮中,暨做好城市原有“老市民”的工作,又做好进城落户“新市民”的工作,提高人的素质,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以此促进整个社会文明水平提升。

迈向全面小康社会,既要吃得饱,还要活得好,文明城市创建急需回应群众精神文化的新需求新期盼。

“人民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群众物质文化新需求是创建工作的第一信号,人民群众满意是创建工作的第一标准。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有了根本性的提高。201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6600美元,按照国际标准,居民消费正由生存型、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人们的精神文化呈现出多样性、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过去人们关心“够不够”,现在更在乎好不好。过去关注“新不新”,现在更关注“美不美”。过去看重经济收益,现在既看中经济收益又看重精神文化收益。新时期新市民有三盼:一盼城市更有文化。希望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更好的文化阵地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二盼城市更有品位。既要高楼大厦、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古道乡愁,希望城市更有人文精神、更有人居环境和气息。三盼城市更有道德。面对市场经济带来的一些不利影响,特别是一些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扭曲,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精神颓废、道德冷漠等问题,广大群众强烈希望加强整治,唤回良知。

我们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新关切,努力把城市创建得更有文化、更有品位、更有道德,让城市既是人们的栖身之地,也是人们的心灵家园。

中国社会正在迈向一个崭新的时代,精神文明建设肩负历史的重任。我们要清醒地认识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定位,以更加奋发的热情,更加务实的精神,投入到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中,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张智萍)

来 源:中国文明网 责任编辑:伍碧红
泉州经济网建设声明: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959379 邮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