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外卖 用户井喷背后有隐忧 方便熟人还是宰熟人
实名登记 严查网络外卖“黑作坊”
网络外卖日渐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如何让大家吃得更放心?11月27日,泉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网络订餐食品安全清理整顿工作。根据10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食品安全法》规定,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应当对入网食品经营者进行实名登记。
行动
整顿网络外卖安全 排查网络订餐“黑作坊”
截至11月底,泉州核准登记从事网络食品经营的个体户已达536家、企业129家,其中312家网站和网店取得了工商部门颁发带有主体信息实名认证和在线投诉举报功能的工商电子标志,另有1600多家泉州籍业主的食品网店在第三方平台内完成了身份认证。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餐饮服务环节网络订餐的消费方式已经成为一种新业态。为进一步规范网络订餐行为,保障消费者饮食安全,市食药监局于11月27日起,开展网络订餐食品安全清理整顿工作。
记者从市食药监局市场科了解到,本次行动将对网络餐饮服务实体单位、网络订餐交易第三方平台进行摸底排查,特别以学校周边、商务集中区、居民小区等为重点区域。同时,督促网络订餐第三方交易平台提供者严格落实申请入网餐饮服务实体单位实名登记,同时,严查网络订餐服务实体单位规范加工制作食品,对无照无证黑作坊从事网络订餐行为,坚决予以取缔。
市食药监局同时提醒消费者,网络订餐应查看平台公示的入网单位许可证,选择持有效许可证的餐饮单位,切勿选择无证、借用、伪造许可证或超范围经营的商户。发现可能存在违法行为的,消费者可拨打12331食品安全举报投诉热线进行举报。
创新
实体超市线上销售 检测食材实时公布数据
早在2014年,市食药监局就曾开展过互联网食品经营专项整治行动,但由于当时对于网络食品经营尚无相关的法律法规,该局在此次行动中,只能引导互联网食品经营者办证。
但其实,市食药监局对于互联网食品经营的密切关注,不仅仅在这一次行动。家住丰泽街附近的市民,对于保险大厦旁的一家超市都十分熟悉,这家超市不仅卖日常生活用品、零食等,还兼售熟食如咖啡、铁板烧等,最重要的是,这家超市可以通过APP叫餐!
“太方便了,只要手机下载该超市的APP,就可以通过APP订餐,半小时即可送到家。”市民小陈告诉记者,之所以钟爱这家超市,除了超市就在家门口,还在于该超市有自己的检测室,每天都会对超市里的生鲜果蔬进行检测,实时公布检测数据,“买得放心,吃了安心。”
记者从市食药监局了解到,该超市的检测室是市食药监局牵头搭建的,还是2015年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项目之一。“这家超市经营者创新经营模式,自创APP,通过线上销售。”市食药监局市场科相关人士介绍,作为探索网络食品经营的一个试点,市食药监局积极推动检测室的建设,“消费者可以通过超市上的LED屏幕及网站数据,了解到超市生鲜果蔬当天的检测数据,也更加放心”。
监管
网络食品经营入法 经营者须实名登记
那么,对于这种新的经营销售方式,应如何引导、监管,使之健康发展,同时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10月1日,新《食品安全法》正式实施,将网络食品交易纳入监管,明确规定,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应当对入网食品经营者进行实名登记,明确其食品安全管理责任;依法应当取得许可证的,还应当审查其许可证。
今年8月底,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网络食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对新《食品安全法》关于网络食品经营进行进一步的扩展和补充。《办法》明确要求,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应当对申请进入平台的食品经营者资质进行审查,并及时核实更新经营者许可证或者备案凭证等内容。个人通过网络销售自产食用农产品的,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应当对其真实身份信息进行审查和登记,并及时核实更新。
《办法》规定,消费者通过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购买食品,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入网食品经营者要求赔偿。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不能提供经营者的真实名称、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的,由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赔偿。
同时,网络食品经营者通过网络发布的食品名称、成分或者配料表、生产者名称、地址或者产地、保质期、贮存条件等信息,应当与销售食品的标签或标识一致;食品质量认证标志、食品检测报告、合格证明标识等应当真实有效。
记者从市食药监局了解到,日前,福建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进行《福建省食品经营许可管理规定》征求意见,拟将网络食品经营纳入管理。其中,对于申请网络食品经营主体的资质提出了具体要求,“网络食品经营是一种新兴业态,作为管理部门,我们一直在密切关注,并研究如何引导、监管,使其健康发展。”
[strong] 部门提醒:选择网络订餐[/strong] 切记“四项注意”
为了确保网络订餐消费安全,福建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日前发布消费警示,提醒消费者网络订餐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选择合法正规的供餐单位订餐。消费者在订餐前要认真查看网络交易第三方平台上的入网餐饮服务单位是否有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或餐饮服务许可证),同时查看其证照的相关信息,如经营范围、经营地址及联系电话等。应选择证照齐全、信誉好的入网餐饮服务单位订餐,切勿向无证无照、证照信息不全或证照信息与实际经营范围、经营地址不符等非法供餐者订餐。
二是选择距离较近并可短时送达的供餐单位订餐。消费者应选择食品加工完成后2小时安全时限内能够送达并食用的入网餐饮服务单位订餐。收到订餐食品后,应先查验其包装及容器是否清洁、完好,配送的食品是否变质或受到污染等。
三是避免订购高风险食品。消费者应避免选择冷菜、生食、冷加工糕点、预拌色拉、四季豆等高风险食品及法律法规禁止经营的食品。
四是保留相关消费凭证,发现问题及时举报。网络订餐时要注意留存好消费小票、发票等相关凭证。如发生消费纠纷,可以拨打消费者保护维权热线12315;如发现网络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或入网餐饮服务单位有违法违规经营行为或存在食品安全隐患,可拨打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投诉举报电话12331。
业界声音:从三方面入手 规范网络食品
“规范互联网食品经营,我认为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认为,首先是规范食物原材料,保证原材料的新鲜、安全、卫生,其次是食品配送温度,保证食物送到消费者手上时熟食温度在60°以上,第三是规范追诉体系,一旦出现问题,可以倒查。这就要求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要保证网络食品经营主体的资格审查。
该人士同时认为,互联网食品经营有其特殊性,网民可“用手投票”,“好的微商,朋友之间口口相传,便是一种口碑、一种广告。”因此,他认为,互联网食品经营其发展和监管,应该“去行政化”,由市场机制主导,倒逼互联网食品经营者做好服务。
另一方面,消费者应注重保护自己的利益,提高维权意识。“有些消费者在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常常有一种‘算了算了,就当倒霉一回吧’,这种心态并不可取。”作为消费者,无论是在线下消费,或者线上消费时,应倡导一种理性、科学、健康的消费观。
有关专家指出,对网上订餐网站和外卖APP公司等经营者的经营资格应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建立更为严格的追溯机制,建立诚信黑名单,加大处罚力度。同时,广大消费者在网上订餐时要擦亮眼睛,留意资质,看看是否有营业执照以及卫生许可证。还要注意查看餐馆地址,看是否有线下经营地点,如果在附近的话,可以实地勘查一下,以确保环境足够卫生。尽量选择品牌口碑好的店家餐品。
相关新闻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1-87523908 邮箱:qzc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