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长康涛在市第十五届人大七次会议上的报告摘登
全力推进“五个泉州”建设
康涛在市第十五届人大七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摘登
一、2015年和“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2015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着力保稳、求进、攻坚,经济社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一)突出精准施策,经济保持稳定增长
开展“三比一看”活动。全市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9%、11.3%、8.9%、18.5%。充分发挥政策效应。出台稳增长10条、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等综合措施,以及纺织鞋服、建材水暖等5个行业专项政策,开展政策落实评估、督查和整改。全年兑现扶持资金31亿元,争取国家和省级补助124亿元。突出“一企一策”帮扶。坚持每季度开展“帮扶企业发展、促进项目落地”活动周,帮助企业化解困难问题。政府主动站台搞促销,组织品牌“境外行”、“海丝行”和建材“中国行”,支持名优地产工业品开拓市场;推广企业“手拉手”活动,对接产能712亿元。强化投资拉动作用。340个市级在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001亿元;城市公用设施、水利等七大领域新增投资150亿元。有效防控金融风险。政司银保企全线动员,采取“堵、缓、化”方式,协调解决120多家企业资金链问题,为企业提供“过桥”资金541亿元,严厉打击恶意逃废债,金融运行总体平稳。
(二)加快转变提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出台进一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系列文件,研究制定17个重点产业转型升级路线图。发布“泉州制造2025”发展纲要。实施智能制造、质量品牌、服务型制造3项行动。组织“三个一千”推广计划,兑现智能制造扶持资金近1亿元,建成34个(条)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和“数控一代”示范生产线,累计引进建设高端科研平台33个。突出培育产业龙头。推动联合石化脱瓶颈、晶安光电(二期)、德润电子等45个制造业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实施重点技改项目201个,新增亿元企业105家、中国驰名商标8件,上榜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企业20家。强化招商选资,参加省民企对接会和“9·8”投洽会,举办央企和外资(台资)专场招商会,共对接项目277个,总投资2814亿元。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20亿元,粮食播种面积211.6万亩,新增设施农业1.5万亩,新增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028家。深化“第三产业发展年”活动。485个项目完成投资744亿元。出台加快互联网经济发展实施方案,电商交易额超1900亿元、增长35%,快递业务量增长45%,获批中国快递示范城市。中国国际信息技术(福建)产业园建成投用。全市接待游客512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18亿元,分别增长15.7%和16.9%。出台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措施。重点建设众创空间59个,孵化“双创”企业626家、项目1080个;在全省率先启动网商虚拟产业园建设,入驻企业1700多家。强化人才支撑。深入推进“海纳百川”高端人才集聚计划,新建院士专家工作站4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家。实施技能人才素质提升工程,新增高技能人才1万多名。
(三)致力先行先试,改革开放步伐加快
持续深化金融改革。金融资源加快集聚,恒丰、广发银行泉州分行开业。区域资本市场建设取得新进展,新增境内外上市企业5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2家,实现直接融资158亿元;海峡股权泉州交易中心挂牌企业410家,海峡金融资产交易中心交易额达180亿元。实体金融成效凸显,全市各项贷款余额5429亿元、比年初增加499亿元,小微企业信贷覆盖率提高到35.1%;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平台导入企业14.8万家,授信280多亿元。对台对外金融合作实现新突破,率先开展泉台跨境人民币贷款业务。深入实施“民综”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支持各县(市、区)开展特色主题改革。鼓励引导民间投资,推出PPP项目90个、总投资1050亿元。深化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在全省率先开展集群注册,全面实施“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全年新登记市场主体12万家。加快推进“海丝”先行区建设。出台行动方案和发展规划。成功举办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暨第二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海丝”亚洲艺术公园开园,联合国“海陆丝绸之路城市联盟”工商理事会秘书处落户我市。复制推广自贸区创新举措108项,实现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出口额131亿美元。
(四)推进城乡统筹,区域发展更趋协调
深化“环湾规划建设年”活动。467个项目完成投资536亿元。开展“多规合一”试点,编制环泉州湾城乡一体化规划,中心城区实现控规全覆盖。深入实施城乡基础设施“六大提升工程”,泉州湾大桥、泉三高速安溪连接线、国道324线丰洛段改造工程等建成通车,湄洲湾南岸铁路支线、厦沙高速泉州段等项目加快推进,泉厦漳城市联盟路泉州段开工建设,刺桐大桥取消收费。进一步规范优化环湾公交线网,投用新能源公交车248辆,着手建设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晋江“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深入推进,石狮列入“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实施宜居环境建设行动计划。新建改造市政提升“五千工程”883公里,建成江滨北路亲水慢道,启动山线绿道工程精品示范段项目,建设人居环境整治村171个、美丽乡村示范(宜居)村32个、美丽乡村景观带9条。白濑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建议书通过水利部审查,泉州向金门供水工程动工建设。实施精准扶贫,全市减贫5.4万人。
(五)注重惠民利民,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全市财政安排民生支出421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达78%,39件为民办实事项目顺利完成。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新增城镇就业15.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2万人。城乡医疗保险、养老保险进一步提标扩面,新增养老床位5980张,新建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100个,启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进一步扩充优质教育资源,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1万个,新扩容城镇中小学学位2万个。公办普通高中全面取消招收择校生。义务教育阶段外来工子女35.4万人,90%以上在公办学校就读。建成福大泉港石化学院。提升卫生健康水平。出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启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出台加快推进社会办医的实施意见,全市新增医疗机构床位2000张,市中医联合医院、永春县医院新院等完成整体搬迁,颐和医院奠基建设。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出台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泉州实施方案,扶持建设21个重点区域非遗展示馆、25个传习所、25个重点传承项目,完成17个传统工艺美术濒危艺种的抢救保护任务。惠安、德化分别荣获世界石雕之都、世界陶瓷之都称号。市四大公共文化中心开工建设。加强生态保护治理。通过国家生态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考核验收。深化平安泉州建设。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切实做好信访工作。认真执行市人大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议案的决议,大力治理“餐桌污染”。
(六)切实转变作风,政府服务提速增效
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严格落实“八项规定”,着力解决“四风”问题。认真落实市委全面推进法治泉州建设的实施意见,被赋予地方立法权,政府法制建设得到加强。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依法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决定决议,主动配合市人大依法履职,办理人大代表建议371件,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100%。支持政协履行职能,主动接受市政协民主监督,深化重大事项事前协商,办理政协提案535件,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100%。公布实施行政权力清单、公共服务事项清单、责任清单、内资准入负面清单,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2015年工作任务的完成,标志着“十二五”规划基本实现。
这五年,泉州的经济更具规模、更具实力。2015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614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03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80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83亿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71%、104%、101%和182%,经济总量连续17年位居全省首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7.3万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621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10.1%。
这五年,泉州的改革更显深度、更显广度。国家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民营经济综合改革等获批实施、成效明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建设列入国家战略。“晋江经验”、“泉州模式”内涵进一步丰富提升。2015年全市外贸进出口270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240%。
这五年,泉州的城乡更有品位、更有魅力。连续5年开展“环湾规划建设年”活动,完成投资1900多亿元;环湾建成区面积206.5平方公里,比2010年增加56.5平方公里;全市城镇化率达63.5%,比2010年提高5个百分点,海湾型城市框架逐步成型。城乡基础设施更加完善,陆海空交通全面跨越,环城高速闭合成环,实现县县通高速,正式迈入高铁时代、亿吨大港、国际机场行列。
这五年,泉州的文化更富美誉度、更富软实力。获评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成功举办2013世界闽南文化节,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永久落户泉州。成为全国唯一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部三大类别非遗名录的城市。
这五年,泉州的社会更加和谐、更加文明。全面完成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所有县(市、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验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新增医疗机构床位1.14万张。城乡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基本全覆盖。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7250元和15890元。荣膺全国文明城市,保持国家级科技、卫生、环保、综治、园林等城市荣誉。
二、“十三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
根据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市政府编制了“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十三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部署,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转型升级、跨越发展为主线,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努力建设创新泉州、智造泉州、海丝泉州、美丽泉州、幸福泉州。
“十三五”时期总体目标和重要任务是:到2020年,力争全市生产总值超9000亿元、年均增长8.5%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10万元,提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一要打造“创新泉州”。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企业全方位创新,力争到2020年全市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二要打造“智造泉州”。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实施“泉州制造2025”,力促主导产业高端化、特色产业集群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建设“中国制造2025”样板城市。力争到2020年,重工业比重达42%、第三产业比重达4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达16%。三要打造“海丝泉州”。围绕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全面实施十大行动计划,加快泉州港复兴,办好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致力深化与“海丝”沿线国家、地区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推动泉州与台港澳合作向更广范围、更大规模和更高层次发展。按照全省三大中心城市定位,坚持新城集聚、老城提质,做大做强环湾中心城市,实施古城保护提升计划,建好县域“大城关”及镇域“小城市”。四要打造“美丽泉州”。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大力推进“多规合一”,加快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国土空间体系。大力发展绿色生产力,因地制宜建设美丽乡村。五要打造“幸福泉州”。加大民生投入,致力补齐民生短板,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培育一批民生领域的知名服务品牌,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2016年政府主要工作安排
2016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全市生产总值增长8.5%,农业总产值增长3%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增长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实际利用外资增长6%,出口增长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5%,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左右;完成节能减排任务。
为此,我们要在市委统一领导下,坚持稳增长、调结构、强动力、惠民生、防风险,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推进“五个泉州”建设,确保开好局、起好步。推动经济发展,要注重优化产能、创造增量、攻坚项目、化解风险;推动城市建设,要注重统筹集聚、共建共享、“点线面”提升;推动社会治理,要注重兜住底线、扩量提质、满足多元需求。
具体抓好7个方面工作:
(一)着力稳中求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
进一步扩大有效投资。把投资重点放在基础设施、产业升级和民生领域上。全年实施在建重点项目350个、总投资7390亿元,年度计划投资947亿元。开展“项目前期工作活动年”,强化重大项目协调调度,落实项目建设全过程提速机制,实行“时间倒排、任务倒逼、责任倒追”;结合“帮扶企业发展、促进项目落地”活动周,每季度推动一批重大项目开竣工。加大项目策划、储备和对接力度,全力对接一批大型央企、知名民企和重大外资项目。
实施产业转型升级路线图。推动制造业高端延伸。实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行动,坚持“加减乘除”并举,优化产业生态环境,提升优质资源的集聚和配置能力,真正让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留下来、发展好”,在技术、品牌、市场等方面继续保持国内外领先地位。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重点发展集成电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产业,力争在中下游环节快速突破、形成规模,加快建设中心市区、安溪、晋江、南安光电信息产业带。突出龙头带动,开工建设中化乙烯、莲花汽车、火炬电子材料、晶安光电(三期)、天电光电等一批扩量提质项目。加快实施“泉州制造2025”,大力推进以“机器换工”为核心的智能化改造,落实新一轮智能装备应用推广计划;乘势培育壮大智能装备产业,建好洛江、晋江、南安等智能装备产业园区。积极稳妥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化解过剩产能,打造百亿企业、巨型企业;支持中小企业融入产业生态链,围绕大企业开展配套协作,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把培育专精服务新业态作为“第三产业发展年”的重要内容。认真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引导电商平台、专业市场、生产企业无缝对接,推进网商虚拟产业园、“泉州购”综合大型供货平台等项目建设。加快完善物流配套设施,鼓励大数据、云计算在物流领域的运用,抓好菜鸟网络科技、晋江快递产业园等项目。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发挥我市体育运动品牌优势,举办环泉州湾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南少林五祖拳武术大赛等赛事。
激发创业创新活力。以建设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泉州片区为契机,推进国家高新区“一区九园”建设,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强化科技公共服务,建好中科院、华中科大、哈工大等在泉高端创新平台,深入千家企业开展技术开发应用和咨询服务。落实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措施,打造晋江“三创园”等一批具有泉州特色的众创空间。
加强人才集聚服务。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培训计划,进一步提高企业家战略把握、形势研判和实操能力。完善柔性引才机制,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加强带团队、带项目、带资金的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支持企业与院校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加快打造一支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技能人才队伍。
(二)着力夯实基础,扎实推进农业农村工作
建设特色现代农业。严格耕地保护,落实粮食储备,加快建设市区标准化中心粮库。实施农业“五新”推广,创建高产示范片35万亩。推进农业设施化规模化高端化,年度实施项目80个,开工三安植物工厂、道畋农业、喆畋农业等龙头项目。突出“接二连三”,加强农产品精深加工,支持农产品电商平台、农业物联网示范企业建设,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
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抓好220个人居环境整治村、美丽乡村示范(宜居)村和8条美丽乡村景观带建设。加快完善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推进县乡公路、农村配电网等提级改造,实施水利项目137个、年度投资55亿元,开工建设白濑水利枢纽工程,全面实施七库连通、山美水库流域生态保护试点等重大项目。
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打好脱贫攻坚战,确保年度脱贫5.5万人。
(三)着力重点攻坚,深化关键领域改革开放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深化金融改革。致力拓展金融资本进入实体经济、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两个通道”,推动小微企业信贷覆盖率37%以上,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比重达14.5%。建设金融业态集中区,争取获批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做大做强泉州银行,推动准金融机构创新发展。加快发展区域资本市场,累计实现上市企业100家以上、“新三板”挂牌企业25家以上、海峡股权泉州交易中心挂牌企业500家以上。深化对台对外金融合作,扩大泉台跨境人民币贷款规模。深化“民综”改革。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发展壮大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加快设立新兴产业、高新技术、集成电路、重整并购、城市发展等专项子基金,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深化资本、资产等领域改革。抓好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全面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启动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
推进高水平双向开放。加快“海丝”先行区开放合作。重点抓好中兴海丝路跨境电商服务平台、海丝指尖物流公共服务平台等97个早期收获项目。积极推动 “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来泉共建石油化工、汽车制造等产业合作园区。办好第二届“海丝”国际品牌博览会。提高投资贸易水平。落实外贸扶持政策,打造服务企业“走出去”的政策、金融、风险预警等综合保障平台;大力支持企业赴境外办展参展,抱团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品牌并购、资源开发和营销网络布局。主动复制推广自贸区制度创新经验,加快实行“单一窗口”和“三互”大通关。促进泉台融合发展。高水平推进台商投资区开发建设。深化泉港澳侨合作。
(四)着力统筹集聚,做大做强环湾中心城市
推进城市“点、线、面”提升。在城市总体规划和环湾向湾发展的框架下,强化城市设计,探索“低冲击”开发模式,从城市的关键节点、组团连线、重点片区入手,加快塑造城市崭新形象。“点”,要突出抓好重大城建项目、标志性工程,组织实施城建重点项目395个,年度计划投资超500亿元,打造市公共文化中心、东海会展中心、泉州歌舞剧院、泉州植物园等城市精品点。“线”,要突出完善城市山体系统、滨水系统和快速路网,制定实施“两江”沿岸景观提升规划,抓好晋江下游生态整治工程、山线绿道、崇武至秀涂海岸带等城市风景线,提高山江湖海的易达性,让山水走近城市,让人们亲近自然。“面”,要突出重点区域城市空间轮廓线控制,统筹建筑布局,协调景观风貌,围绕东海滨海片区、百崎湖周边等区域,完善开发策略、业态布局、项目支撑,推动要素集聚、功能配套、产城融合,培育城市高档商圈、总部经济、众创空间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打造若干示范片区。修订出台“三旧”改造政策,引导旧厂房改造发展新兴业态。有效化解房地产库存,完善“泉房通”商品房与保障房购销服务平台,加快棚户区和石结构房屋改造,力争征迁货币化安置比例不低于50%。
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加快环湾路网建设,推进重要主干道和交通节点改造提升,开工建设现代有轨电车、城东至北峰快速通道,提高跨组团快速通达能力。优化对外互联互通,开工建设兴泉铁路、福厦客专(高铁)、泉州综合交通枢纽,加快泉厦漳城市联盟路(高速)、厦沙高速泉州段等建设步伐。突出以港兴城、港城联动,修订完成《泉州港总体规划》,出台港口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抓好石湖5#-6#泊位、湄洲湾航道(三期)等项目,科学论证建设秀涂人工岛,开展泉州湾国际邮轮码头规划,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和港后区配套,扶持集装箱运输发展,培育壮大港口经济。
创新城市治理方式。完善市县两级规划管理体制,强化“多规合一”,制定规划建设“负面清单”,加强对古城、新区、“两江”、南北翼的规划统筹和有效管控。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抓好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社区等信息惠民工作,建设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实施城市畅通工程,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快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运行。落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常态化机制,鼓励市民参与城市治理,实现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五)着力传承弘扬,深度挖掘释放文化的力量
擦亮千年古城名片。坚持修旧如旧,完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修编,注重街区整体提升与个体建筑修缮相结合,抓好西街、中山路保护整治及闽南文化生态园等项目,保持古城格局和风貌的完整性。探索建立“千年古城、家园共造”的管理机制,提升古城居住环境和服务能力,推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活态传承,精心培育发展适合业态,让古城“见人见物见生活”。
集中打响文化品牌。主动担起传承弘扬“海丝”文化的责任,大力推进“海丝”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加强“海丝”遗产点修缮保护和环境整治,建设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弘扬闽南文化,深化提升“十百千”基础工程。加强文物保护。扶持泉州戏曲传承与发展。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实施文化产业倍增计划,抓好源和1916、领SHOW天地等建设,鼓励发展文化新业态,促进大众文化消费。创新发展“1+N”大旅游模式,推动旅游与文化、宗教、工业、农业、休闲等深度融合。加强“海丝泉州”、“东亚文化之都”旅游品牌宣传推广,策划推出一批特色旅游主题和精品线路。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深入实施“万千百十”文化惠民工程,抓好少儿图书馆、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等项目,推进基层文化设施达标提升,提高公共文化数字化水平。办好第八届亚洲世界语大会。
(六)着力绿色发展,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
铁腕重拳治理环境污染。全面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深化重点流域、跨境流域整治和小流域“赛水质”活动,建设安全生态水系。认真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重点整治工业粉尘、餐饮油烟、建筑施工、垃圾焚烧等污染源。
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深化能效对标行动,充分挖掘企业节能潜力,抓好燃煤锅炉节能环保提升工程。继续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争创国家节水型城市。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盘活利用闲置土地,建设绿色矿山。发展农村沼气工程。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措施,强化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山体、水域、湿地、海岸带生态修复,抓好造林绿化、水土保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七)着力补齐短板,不断提高人民幸福指数
织牢就业和社会保障安全网。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设立创业担保贷款专项资金,统筹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开展“全民参保登记计划”试点,进一步提高社保覆盖面,实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一体化。加快金保工程建设,实现社保数据跨部门、跨区域交换共享。构筑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抓好市社会福利中心等项目,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推进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融合发展。
提高教育发展水平。基础教育要突出增加优质资源、推动均衡发展,实施新一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和特教三年提升计划,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5所,加快城东、东海、江南学园和台商区实验学园等项目建设,推进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和城镇中小学扩容,全市新增学位2万个。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要突出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推行现代学徒制,建设一批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职业教育集团和生产性实训基地,启动职业院校专业群对接产业群建设工程。
加快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新建市妇产医院、老年医院、颐和医院,扩建一院新院、福医大附属二院新院、医高专附属人民医院、光前医院,续建石狮医院新院、晋江医院新院和泉州滨海医院,当年全市新增医疗机构床位2000张以上。落实“全面两孩”政策。
进一步强化社会治理。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推进“阳光信访、责任信访、法治信访”。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体系,严厉整治食品药品违法行为。抓好道路交通、消防、危化、建筑施工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加快泉港石化园区安全控制区建设,争创全国安全发展示范城市。打造双拥建设升级版。
四、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发展新起点,人民新期待,要求我们必须全力推进政府建设,加快职能转变,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推动泉州新一轮跨越发展。
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创新争先。要爱拼敢赢、争创一流,高标准、高要求推动“十三五”发展,保持全省平均水平之上,确保“红旗不倒”。要创新理念、创新方法,坚决破除各种思维定势和体制障碍,推出一批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改革举措,进一步开拓泉州发展新境界。要主动担当、敢于负责,不满足于一般化,勇于突破发展中遇到的复杂问题和深层次矛盾,在各个岗位上创造新业绩,展示新形象,体现新作为。
始终坚持执政为民、人民至上。时刻不忘政府前面“人民”二字,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保基本、兜底线、补短板,把新增财力更多用于民生,抓好为民办实事项目,不断加大公共服务产品供给。
始终坚持简政放权、务实高效。对标国内国际先进,从影响企业开办、营运、退出等10个领域入手,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营商规则和评价体系。落实清单管理模式,优化审批流程,清理规范中介机构。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打造“指尖上的行政服务中心”。充分发扬政企互动的好传统,旗帜鲜明支持企业经营发展,理直气壮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不遗余力为企业排忧解难。
始终坚持依法行政、清正廉洁。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提高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的办理质量,充分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以及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和建议,广泛接受新闻舆论和人民群众监督。抓好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强化法治政府建设,做好地方立法工作。
相关新闻
- 16-01-20看图读懂“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
- 16-01-19农业也众筹 扶贫更精准
- 16-01-19洛江检察院全省首创 信息集控中心云平台
- 16-01-19莫道桑榆晚 最美夕阳红
- 16-01-19网络竞价打造公车处置绿色通道
- 16-01-19如何“精准脱贫” 政协委员支招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959379 邮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