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时政要闻»正文

市长康涛在十五届人大第七次会议上做的政府工作报告

http://www.qzce.com【泉州经济网】2016-01-28

2015年工作任务的完成,标志着“十二五”规划基本实现。过去五年,我们紧紧把握中央和省里支持泉州发展的重大机遇,深入实施市委“三大战略”,全力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迈上新台阶。

这五年,泉州的经济更具规模、更具实力。2015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613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03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80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406亿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71%、104%、101%和182%,经济总量连续17年位居全省首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7.2万元。形成纺织服装、鞋业、石化、装备制造、建筑建材五大千亿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62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10.1%。

这五年,泉州的改革更显深度、更显广度。国家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民营经济综合改革等获批实施、成效明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建设列入国家战略。“晋江经验”内涵进一步丰富提升。农业农村、科教文卫、社会治理、政府职能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的突破。2015年全市外贸进出口270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240%。

这五年,泉州的城乡更有品位、更有魅力。连续5年开展“环湾规划建设年”活动,完成投资1900多亿元;环湾建成区面积206.5平方公里,比2010年增加56.5平方公里;全市城镇化率达63.6%,比2010年提高5.2个百分点,海湾型城市框架逐步成型。率先启动美丽乡村建设,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初步建立保洁常态化机制,永春成为全国典型。城乡基础设施更加完善,陆海空交通全面跨越,环城高速闭合成环,实现县县通高速,正式迈入高铁时代、亿吨大港、国际机场行列。

这五年,泉州的文化更富美誉度、更富软实力。闽南文化、“海丝”文化的世界影响力进一步彰显,获评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成功举办2013世界闽南文化节,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永久落户泉州。全市新增国家文保单位11个、非遗项目6个,新增世界非遗名录1项、记忆遗产1项,成为全国唯一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部三大类别非遗名录的城市。

这五年,泉州的社会更加和谐、更加文明。全面完成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所有县(市、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验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新增医疗机构床位1.14万张。城乡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基本全覆盖。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7275元和15861元。荣膺全国文明城市,保持国家级科技、卫生、环保、综治、园林等城市荣誉。

“十二五”发展成就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齐心协力、拼搏奋斗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离退休老同志,向驻泉省部属单位、驻泉部队、武警官兵,企业界人士和来泉创业务工人员,向广大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海内外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泉州正面临应对经济下行和加快转型升级的双重压力:传统产业扩量提质遭遇瓶颈,部分产能外移趋势初显,落后产能转化任务艰巨,三产增速多年低位徘徊;新旧动力还在转换,技术、人才储备不足,大众创业、制度红利等新增长因子作用尚未显现;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金融风险防控化解任务繁重;区域竞争更趋白热化,高端要素被“虹吸”的压力越来越大;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不强,农业农村基础仍较薄弱;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环境保护压力加大;优质教育、卫生资源相对不足,民生保障与群众期望存在差距;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监管、社会稳定还有不少隐患;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十二五”规划和2015年部分指标未能达到预期。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二、“十三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

未来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对接省“十三五”规划《纲要》,根据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市政府编制了“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十三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部署,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和省政府支持泉州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以转型升级、跨越发展为主线,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努力建设创新泉州、智造泉州、海丝泉州、美丽泉州、幸福泉州。

“十三五”时期总体目标和重要任务是:到2020年,力争全市生产总值超9000亿元、年均增长8.5%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10万元,提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一要打造“创新泉州”。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企业全方位创新,每个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均形成一个以上高端创新服务平台,力争到2020年全市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大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进一步抓好金融改革、“民综”改革、新型城镇化等国家级试点,形成促进改革创新的体制架构。拓展提升“晋江经验”、“泉州模式”,最大限度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二要打造“智造泉州”。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实施“泉州制造2025”,力促主导产业高端化、特色产业集群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建设“中国制造2025”样板城市。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扩量,着力发展“大旅游、大物流、大健康”产业。培育壮大特色现代农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提升发展网络经济。力争到2020年,重工业比重达42%、第三产业比重达4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达16%。三要打造“海丝泉州”。围绕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全面实施十大行动计划,加快泉州港复兴,办好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致力深化与“海丝”沿线国家、地区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推动泉州与台港澳合作向更广范围、更大规模和更高层次发展。按照全省三大中心城市定位,坚持新城集聚、老城提质,做大做强环湾中心城市,实施古城保护提升计划,建好县域“大城关”及镇域“小城市”。积极稳妥并加快推进新一轮行政区划调整。力争到2020年,环湾区域建成区面积达233平方公里,全市城镇化率达68.5%。大力保护弘扬“海丝”文化,持续建设东亚文化之都和闽南文化生态保护核心区。四要打造“美丽泉州”。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大力推进“多规合一”,加快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国土空间体系。大力发展绿色生产力,因地制宜建设美丽乡村。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推广绿色循环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五要打造“幸福泉州”。加大民生投入,致力补齐民生短板,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快优质教育、卫生等资源的优化布局和有效供给,培育一批民生领域的知名服务品牌。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推动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加快构建和谐社会,提高依法治市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平安建设,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2016年政府主要工作安排

2016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全市生产总值增长8.5%,农业总产值增长3%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增长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实际利用外资增长6%,出口增长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5%,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左右;完成节能减排任务。

为此,我们要在市委统一领导下,坚持稳增长、调结构、强动力、惠民生、防风险,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推进“五个泉州”建设,确保开好局、起好步。推动经济发展,要注重优化产能、创造增量、攻坚项目、化解风险;推动城市建设,要注重统筹集聚、共建共享、“点线面”提升;推动社会治理,要注重兜住底线、扩量提质、满足多元需求。具体抓好7个方面工作:

(一)着力稳中求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

进一步扩大有效投资。把投资重点放在基础设施、产业升级和民生领域上,突出抓好在建、前期、招商等关键环节。全年实施在建重点项目350个、总投资7390亿元,年度计划投资947亿元。开展“项目前期工作活动年”,强化重大项目协调调度,落实项目建设全过程提速机制,实行“时间倒排、任务倒逼、责任倒追”;结合“帮扶企业发展、促进项目落地”活动周,每季度推动一批重大项目开竣工。加大项目策划、储备和对接力度,每个产业链都打造一支相对稳定、懂业务、能谈判的招商队伍,全力对接一批大型央企、知名民企和重大外资项目。深入实施“回归工程”,大力促成在外乡贤回归投资先进制造业、传统优势产业提升和现代服务业项目。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大力争取国家专项建设基金,通过政银企对接、产业基金、PPP、债券融资等渠道,有效保障项目资金需求。

实施产业转型升级路线图。围绕产业发展方向、龙头项目、集聚区域、发展平台、组织架构、政策措施等六要素,进一步找准定位、落实举措,努力在产业链条的关键领域、重点环节取得更大突破。推动制造业高端延伸。实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行动,坚持“加减乘除”并举,优化产业生态环境,提升优质资源的集聚和配置能力,真正让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留下来、发展好”,在技术、品牌、市场等方面继续保持国内外领先地位。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重点发展集成电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产业,力争在中下游环节快速突破、形成规模,加快建设中心市区、安溪、晋江、南安光电信息产业带。突出龙头带动,开工建设中化乙烯、莲花汽车、火炬电子材料、晶安光电(三期)、天电光电等一批扩量提质项目。加快实施“泉州制造2025”,大力推进以“机器换工”为核心的智能化改造,落实新一轮智能装备应用推广计划,新建15个以上示范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乘势培育壮大智能装备产业,建好洛江、晋江、南安等智能装备产业园区。深入开展技术改造,实施重点技改项目200个以上,全市完成技改投资800亿元以上。积极稳妥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化解过剩产能,打造百亿企业、巨型企业;支持中小企业融入产业生态链,围绕大企业开展配套协作,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实施质量品牌提升计划,加快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健全检验检测与认证技术服务,鼓励企业参与标准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争创国际品牌。加快发展海洋经济,规划建设石狮、台商区、晋江等海洋经济园区。扶持建筑业发展壮大,实施建筑工业化试点。推动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把培育专精服务新业态作为“第三产业发展年”的重要内容。生产性服务业要突出与实体经济有机融合,重点发展电商、物流、工业设计、服务外包等产业,有力支持制造业生产方式、商业模式、供应链服务等转变提升。认真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引导电商平台、专业市场、生产企业无缝对接,推进网商虚拟产业园、“泉州购”综合大型供货平台等项目建设。加快完善物流配套设施,鼓励大数据、云计算在物流领域的运用,抓好菜鸟网络科技、晋江快递产业园等项目。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大力发展健康养老、文体娱乐、休闲养生、家政护理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发挥我市体育运动品牌优势,举办环泉州湾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南少林五祖拳武术大赛等赛事,促进体育消费。

激发创业创新活力。以建设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泉州片区为契机,推进国家高新区“一区九园”建设,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强化科技公共服务,建好中科院、华中科大、哈工大等在泉高端创新平台,深入千家企业开展技术开发应用和咨询服务。落实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措施,借鉴中关村创业大街运作经验,大力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整合厂房、设备、金融、技术等要素资源,打造晋江“三创园”等一批具有泉州特色的众创空间。举办众创众筹电视大赛。

加强人才集聚服务。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培训计划,进一步提高企业家战略把握、形势研判和实操能力。完善柔性引才机制,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加强带团队、带项目、带资金的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支持企业与院校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加快打造一支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技能人才队伍。健全人才激励评价体系,探索实行“积分制”,落实人才落户、子女就学等政策,营造良好人才环境。

(二)着力夯实基础,扎实推进农业农村工作

建设特色现代农业。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整合设立农业发展专项资金,强化投入精准性,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严格耕地保护,落实粮食储备,加快建设市区标准化中心粮库。实施农业“五新”推广,创建高产示范片35万亩,引进台湾新品种、新技术,推动乌龙茶、芦柑等特色农产品转型升级。推进农业设施化规模化高端化,年度实施项目80个,开工三安植物工厂、道畋农业、喆畋农业等龙头项目。加大农产品品牌建设,加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运作,新增农业“三品一标”认证20个,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突出“接二连三”,加强农产品精深加工,培育发展冷链物流,支持农产品电商平台、农业物联网示范企业建设,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0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30家。发展远洋渔业,规划建设渔港经济区。

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注重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农村自然风光、人文风情、传统风貌建筑保护,抓好220个人居环境整治村、美丽乡村示范(宜居)村和8条美丽乡村景观带建设,让农村“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加快完善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推进县乡公路、农村配电网等提级改造,实施水利项目137个、年度投资55亿元,开工建设白濑水利枢纽工程,全面实施七库连通、山美水库流域生态保护试点等重大项目,抓好水库和海堤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等民生水利工程。

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打好脱贫攻坚战,对接落实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安排1亿元市级扶贫开发专项资金,广泛动员汇集更多社会扶贫资源,加大对30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镇和300个重点村的支持力度。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做好贫困户全面核查、建档立卡和滚动管理,对丧失劳动能力、缺乏资金技能、因病、因灾、因学等致贫人口实行精准帮扶,推进最低生活保障线和市定贫困线“两线合一”,确保年度脱贫5万人以上。致力增强内生“造血能力”,在贫困地区实施一批基础设施、生态建设和民生工程项目。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完成省市搬迁任务。支持薄弱村发展村集体经济。

(三)着力重点攻坚,深化关键领域改革开放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深化金融改革。致力拓展金融资本进入实体经济、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两个通道”,推动小微企业信贷覆盖率37%以上,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比重达14.5%。建设金融业态集中区,争取获批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做大做强泉州银行,推动准金融机构创新发展。优化实体金融服务,深化全产业链金融服务试点,完善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平台功能,扩大小微企业贷款保证保险业务规模,提升农村普惠金融服务覆盖率和可获得性。加快发展区域资本市场,累计实现上市企业100家以上、“新三板”挂牌企业25家以上、海峡股权泉州交易中心挂牌企业500家以上。深化对台对外金融合作,扩大泉台跨境人民币贷款规模,加快推进外资企业资本金意愿结汇。维护良好金融生态,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规范发展民间金融,开展打击恶意逃废债专项行动,坚守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深化“民综”改革。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活力。深入开展“一照一码”改革,加快推进全程电子化登记和电子营业执照应用,提升注册便利化水平。发展壮大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加快设立新兴产业、高新技术、集成电路、重整并购、城市发展等专项子基金,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积极拓展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范围,整合市、县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深化资本、资产等领域改革。抓好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推进晋江国家级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全面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稳妥实施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启动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抓好国资、供销社、林业、价格等方面改革,推动国有企业重组整合、发展壮大。

推进高水平双向开放。加快“海丝”先行区开放合作。认真落实行动方案和发展规划,重点抓好中兴海丝路跨境电商服务平台、海丝指尖物流公共服务平台等97个早期收获项目。积极推动 “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来泉共建石油化工、汽车制造等产业合作园区。办好第二届“海丝”国际品牌博览会。加强与国际友城的合作。提高投资贸易水平。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双联动。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和工作机制,加快培育利用外资新增长点。落实外贸扶持政策,打造服务企业“走出去”的政策、金融、风险预警等综合保障平台;大力支持企业赴境外办展参展,抱团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品牌并购、资源开发和营销网络布局。主动复制推广自贸区制度创新经验,加快实行“单一窗口”和“三互”大通关。促进泉台融合发展。高水平推进台商投资区开发建设。积极组织赴长三角、珠三角等台资密集区开展招商,有针对性引进台湾微电子、光电、石化等产业链关键项目,抓好台湾海峡两岸医事交流协会系列项目落实。支持台资企业转型升级。致力增进泉台人文情感交流,拓展直接往来,促进客货运直航发展壮大。完成泉州向金门供水工程建设。深化泉港澳侨合作。落实与香港合作三年行动方案,加快南洋华裔族群寻根谒祖平台、华侨捐赠公益事业资料库等项目建设,做好新华侨华人和华裔新生代工作。

(四)着力统筹集聚,做大做强环湾中心城市

推进城市“点、线、面”提升。在城市总体规划和环湾向湾发展的框架下,强化城市设计,探索“低冲击”开发模式,从城市的关键节点、组团连线、重点片区入手,推动规划从墙上走到地上,加快塑造城市崭新形象。“点”,要突出抓好重大城建项目、标志性工程,组织实施城建重点项目395个,年度计划投资超500亿元,打造市公共文化中心、东海会展中心、泉州歌舞剧院、泉州植物园等城市精品点。“线”,要突出完善城市山体系统、滨水系统和快速路网,制定实施“两江”沿岸景观提升规划,抓好晋江下游生态整治工程、山线绿道、崇武至秀涂海岸带等城市风景线,提高山江湖海的易达性,让山水走近城市,让人们亲近自然。“面”,要突出重点区域城市空间轮廓线控制,统筹建筑布局,协调景观风貌,围绕东海滨海片区、百崎湖周边等区域,完善开发策略、业态布局、项目支撑,推动要素集聚、功能配套、产城融合,培育城市高档商圈、总部经济、众创空间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打造若干示范片区。修订出台“三旧”改造政策,引导旧厂房改造发展新兴业态。有效化解房地产库存,完善“泉房通”商品房与保障房购销服务平台,加快棚户区和石结构房屋改造,力争征迁货币化安置比例不低于50%。抓好新型城镇化各级各类试点。

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加快环湾路网建设,推进重要主干道和交通节点改造提升,开工建设现代有轨电车、城东至北峰快速通道,提高跨组团快速通达能力。优化对外互联互通,开工建设兴泉铁路、福厦客专(高铁)、泉州综合交通枢纽,加快泉厦漳城市联盟路(高速)、厦沙高速泉州段等建设步伐。突出以港兴城、港城联动,修订完成《泉州港总体规划》,出台港口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抓好石湖5#-6#泊位、湄洲湾航道(三期)等项目,科学论证建设秀涂人工岛,开展泉州湾国际邮轮码头规划,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和港后区配套,扶持集装箱运输发展,培育壮大港口经济。实施新一轮宜居环境行动计划,动建垃圾处理产业园,抓好省级“海绵城市”试点,建设新区地下综合管廊示范工程,加强中心市区防洪排涝、内沟河截污工作。

创新城市治理方式。完善市县两级规划管理体制,强化“多规合一”,制定规划建设“负面清单”,加强对古城、新区、“两江”、南北翼的规划统筹和有效管控。有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抓好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社区等信息惠民工作,建设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完善城市应急体系。实施城市畅通工程,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快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运行,抓好公共停车场建设,做好城市道路微循环系统规划和改造。深化城市执法体制改革,加强城乡“两违”源头监管和分类治理。抓好新型社区治理试点,完善物业协调管理体系。落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常态化机制,培育志愿服务文化,鼓励市民参与城市治理,实现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五)着力传承弘扬,深度挖掘释放文化的力量

擦亮千年古城名片。增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意识,把古城作为泉州的最大财富、最亮名片进行策划提升。坚持修旧如旧,完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修编,注重街区整体提升与个体建筑修缮相结合,抓好西街、中山路保护整治及闽南文化生态园等项目,保持古城格局和风貌的完整性。探索建立“千年古城、家园共造”的管理机制,提升古城居住环境和服务能力,推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活态传承,精心培育发展适合业态,让古城“见人见物见生活”。加强对历史名街、名镇、名村、名人故居等保护整治。

集中打响文化品牌。主动担起传承弘扬“海丝”文化的责任,大力推进“海丝”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加强“海丝”遗产点修缮保护和环境整治,建设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弘扬闽南文化,深化提升“十百千”基础工程,建好29个“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继续抓好21个闽南文化整体性保护重点区域建设。加强文物保护。扶持泉州戏曲传承与发展。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实施文化产业倍增计划,抓好源和1916、领SHOW天地等建设,鼓励发展文化新业态,促进大众文化消费。创新发展“1+N”大旅游模式,推动旅游与文化、宗教、工业、农业、休闲等深度融合。加强“海丝泉州”、“东亚文化之都”旅游品牌宣传推广,策划推出一批特色旅游主题和精品线路。推进泉州古城旅游、安永德山区绿色生态旅游、崇武和永宁滨海旅游等项目,加快A级景区、旅游特色街区、旅游集散中心等建设,引进和培育发展知名旅行社。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深入实施“万千百十”文化惠民工程,抓好少儿图书馆、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等项目,推进基层文化设施达标提升,提高公共文化数字化水平。加快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积极推动文艺演出及文艺精品创作创新。推进第二轮修志工作。办好第八届亚洲世界语大会。

来 源:泉州网-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张金环
泉州经济网建设声明: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959379 邮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