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全市实现粮食生产“六连增”
新建高标准农田65.95万亩、实现粮食生产“六连增”、培育53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昨日上午,泉州市农业局召开“泉州市乡村振兴”专项行动新闻发布会,会上介绍了我市“三农”工作发展成效、稳定粮食生产举措、乡村产业振兴激励政策以及今年泉州市惠农政策。
5年新建65.95万亩 高标准农田
2023年,全市完成粮食面积131.54万亩、产量51.12万吨,实现粮食生产“六连增”;茶蔬果菌全面增产,肉蛋奶产量突破30万吨。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68%,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达99.32%。
5年来,我市新建高标准农田65.95万亩,农田连片整治已开展两批38个项目、5.32万亩,今年规划建成3个千亩粮菜高优生产基地,集中连片建设十个千亩、一个万亩“五化”高标准农田示范区。
我市在全省首创“粮-菜”轮作旱稻新模式,2023年示范种植3995亩,今年将扩大推广到1.2万亩,实现旱地种出“稻花香”;建成36个农业种质资源库、13个农作物良种示范基地、优质农产品标准化基地146个、设施大棚8.2万亩,拥有5家国家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和5家国家级生态农场。
多措并举拓宽 农民增收渠道
我市通过产业拉动、就业带动、政策撬动、金融促动,多措并举让农民“腰包”鼓起来。2023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9596元,连续18年位居全省第二。
全市培育53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等联农带农经营模式,带动农户达83.68万户。每年培训高素质农民约2.5万人次,组织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10万人次以上。支持“互联网+农业”、农村电商直播、庭院经济等乡村新业态,带动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落实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帮扶“1338”机制,保障脱贫户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创新举措、多向发力,走内生型乡村振兴之路。推广“乡村振兴贷”等特色金融产品,创新农作物气象巨灾保险等新型农业保险,满足农民适度规模经营融资需求,降低经营风险。
推进宜居宜业和美 海丝侨乡建设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后,“三农”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泉州大力实施乡村振兴专项行动,深化“串点连线成片”示范建设,开展示范村梯次创建、示范线整合提升、示范镇整镇推进、示范片区融合发展等“四大行动”,打造“县强、镇兴、村富”的城乡融合发展泉州样板。
今年,全市将建立示范村结对帮扶工作机制,开展村庄梳理式改造试点建设,择优推荐认定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70个以上,新增培育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村73个,市级实绩突出村15个;深化提升滨海渔旅·惠女风情带、时尚渔村·活力海岸带、文创乡村·生态乡旅带等3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开展环泉州湾乡村振兴滨海示范带和沿戴云山脉乡村振兴农旅融合示范带可行性研究。
我市将加快推进美丽河道、美丽田园、美丽村庄、美丽经济等“四美”工程建设,打造全流域或整区域的“一县一溪一特色”田园风光十大示范片区,涵盖106公里河道、4.8万亩农田、14个乡镇和64个村庄。
促进生猪产业 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猪肉是重要的农产品,也是中国人餐桌的必需品。为激励生猪养殖场(户)积极补栏增养和新(改扩)建,稳定生猪产品供应,促进生猪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我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对通过新(改、扩、迁)建可新增存栏达3万头及以上、1万头及以上、0.5万头及以上、0.2万头及以上现代化生猪养殖项目的,分别补助企业200万元、100万元、50万元、20万元,奖励项目落地乡镇100万元、80万元、30万元、15万元;2024—2026年期间,实现生猪、牛羊、鸡鸭养殖场户“小升规”的,经验收合格后,第一年先予奖励20万元,第二年维持正常运营,养殖量仍保持增长的,再奖励10万元。
全省首创——开展“生猪期货保险”工作,构建“生猪养殖场(户)+保险+期货”的联动模式,形成生猪养殖产业风险分散链条,有效减少养殖风险,提高养殖场(户)的养殖积极性。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128966 邮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