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文旅产业»正文

加快推进文化强市、旅游强市建设

http://www.qzce.com【泉州经济网】2024-08-22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切实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加快推进文化强市、旅游强市建设

【编者按】今天,泉州市文化强市建设暨2024年文旅经济发展大会隆重召开,这是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文化建设、旅游工作部署要求的一次重要会议,也是我市加快推进文化强市、旅游强市建设的一次有力动员。

从海丝起点到世遗瑰宝,从千年古港到GDP万亿名城,泉州这座世遗之城、奋斗之城、国潮之城、烟火之城,正不断描绘着古时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新画卷,并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从入选“中国十大旅游向往之城”,年旅游收入超千亿元,到全城全域文旅联动、亮点迭出,泉州文旅的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

文化是一种诉诸长远的视野和情怀。一个城市要走在时代前列,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和正确思想指引。中共泉州市委宣传部、泉州晚报社策划推出专题《理论》版,邀请各县(市、区)、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主要领导就未来如何推进当地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分享实践探索和理论成果,为泉州擦亮“宋元中国·海丝泉州”城市品牌凝聚文化和思想的力量。

以文塑旅 以产兴旅

推动文体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中共泉州市委常委、晋江市委书记 张文贤

晋江文脉源远流长。近年来,晋江市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重要论述,创新发展“晋江经验”,高效整合、科学配置全域文体旅资源,纵深推进文体旅融合发展,加快打造全国体育城市、闽南文化保护核心区和全域旅游目的地。

一、以文塑旅,赓续城市历史文脉。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对泉州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高度重视,亲自研究部署泉州项目申报世界遗产工作。晋江市始终牢记嘱托,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原则,一体推进“固态保护、活态传承、业态提升、常态培育”,把文物古迹、古老建筑、传统村落、非遗民俗等全方位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融入现代、融入日常、融入生活,持续浸润五店市、梧林传统村落等传统街区的烟火气和文化味,增添南音演唱、高甲木偶等活态非遗项目的生活性和趣味性,打造一批创新场景和精品线路。我们深刻领悟到,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与“魂”,必须不断挖掘本地传统文化的多重价值,协同推进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城市繁荣的动力源泉。

二、以产兴旅,构建文体旅融合格局。坚实的工业基础、深厚的文化底蕴、灵动的自然风光、丰富的体育资源,为晋江文体旅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广阔的前景。晋江市主动融入清新福建、海丝泉州发展大局,把山海美景、世遗资源、古厝古韵和国潮品牌、体育赛事、闽南美食等串联起来,拓展“文旅+”工业、体育、演艺、展会、乡村等业态,开发一批具有晋江特质的文体旅精品、消费新场景,完善全要素配套,擦亮“美好生活、来去晋江”文旅品牌,县域文旅融合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第六。我们深刻领悟到,必须始终坚持立足本地优势选择最佳方式,发挥世遗、非遗和实体经济基础等独特优势,构建特色鲜明、附加值高、成长性好的文体旅融合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世遗之城、体育之城、品牌之都汇聚交融、互促并进。

三、以人为本,涵育群众精神文明。党的二十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晋江市坚决扛起新时代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把创新发展“晋江经验”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华侨文化、探寻闽台文化、挖掘海洋文化相结合,壮大文化人才队伍,讲好晋江故事,抓好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我们深刻领悟到,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持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体系,促进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晋江将坚持“晋江经验”引领,以文体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为抓手,坚定走好独具特色的旅游发展之路,力争2025年全市旅游人数超16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23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达250亿元,在推进新时代文化强市、旅游强市建设中担纲主力领军。

推动城市文旅“长红”要下好“绣花功”

中共泉州市丰泽区委书记 高金全

文化和旅游共生共荣,要牢牢把握新时代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的规律特点。近年来,丰泽区坚持把发展文旅作为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倾心打造“有家有业有同行、有诗有画有远方”目的地,2023年全区接待游客1043万人次、旅游收入112亿元、增速均居全市第一。今年1—6月接待游客551.79万人次、比增16.1%,旅游收入60.55亿元、比增19.3%,获全省首届文旅经济工作正向激励。

一、以“好机制”带出“好资源”,为文旅融合聚力。服务全省打造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泉州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建设,需要更加坚实的机制保障。丰泽区成立区文旅经济发展总指挥部、蟳埔民俗文化村保护提升指挥部,创新“政府+国企+自治组织”模式,专班运作、专业运营;率先出台影视、酒店等扶持政策,实行15个工作日兑现机制;率先成立文体旅、媒体等12个红色矩阵,600多个矩阵成员单位帮助招引文旅项目超86亿,通过“报、网、端、微”为丰泽文旅发声1万多条次。

二、以“好项目”赋能“好产业”,为文旅融合增势。文化旅游已成为泉州投资重点、消费热点,作为县域一级,更需要在全域化格局中找准坐标、挖掘特色。丰泽区围绕打造“这YOUNG的丰泽”主题,从产业规划、项目投资、业态融合、繁荣商圈夜经济上发力,腾挪法石、金凤屿、后渚等7800多亩土地空间,策划签约滨海浪漫线、钟卢山等项目87个、总投资569亿元,创新拓展“文旅+”新业态,改造、提升、培育10大消费商圈和10个夜经济示范点,带动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8%,商圈综合体流量、销售额增长超35%,撬动旅游消费增长44.8%。

三、以“好文化”擦亮“好招牌”,为文旅融合铸魂。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旅融合发展首先要先留住城市的根和魂,我们深挖世遗文化、海丝文化、闽南文化,重点培育“南少林、南武当、簪花围”三大文旅IP,串联打造一系列主题线路,联动经营、联动引流,以簪花围热带动全域旅游,举办“海丝·蟳埔”民俗文化节、国潮非遗文化节等高端时尚活动超百场,带动“蟳埔·簪花围”传播至全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游蟳埔、簪花围、美自己”成为全国文旅顶流。

四、以“好服务”塑造“好口碑”,为文旅融合保质。真诚的服务、完善的配套、规范的环境,才能让“头回客”变成“回头客”。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实施酒店住宿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到2025年将新增高端酒店30家、床位6000张以上;推出“一部巴士”游丰泽专线,策划生成一批旅游公厕、停车场等项目,全链条补齐服务短板。同时,坚持标准引领、规范引导、行业自律,注册簪花围商标、版权、标准,成立餐饮、旅拍、簪花围协会,加强文旅市场监管执法,为文旅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文化荟萃出圈 寿乡焕新出彩——泉港区文旅共融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共泉州市泉港区委书记 杨昌文

瑰丽秀美的山川,丰饶广袤的大海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泉港发展文旅经济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泉港区抢抓机遇、乘势而进,以“中国长寿之乡·福传泉港”为文旅IP,立足资源禀赋、梳理文化脉络、根植城市基因,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持续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一、主打长寿文化,做活“山海”文章。泉港依山傍海、人寿民淳,7个镇(街道)全部获评国家级生态镇,是全国少有的经济发展型“中国长寿之乡”,拥有开发观光游、生态游、避暑游、休闲游等文旅业态的良好基础。因此,泉港区以绿色打底,深入推进文旅资源串珠成链,迭代升级樟脚、黄田、五里海沙、惠屿岛等山海资源,力促坝头溪“只此青绿”“中国寿乡 泉100”“荐福书院”等重点文旅项目落地见效,并重磅推出泉港浮粿、长寿鲍、长寿面等101道珍馐美食菜谱,全力打造“山海泉港 常来长寿”特色名片。特别是围绕全国和美海岛、全市唯一的海岛行政村——惠屿岛,充分利用岛上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生态休闲等自然禀赋,引入诗歌、电影等元素,量身打造惠屿世界电影岛,目前已筹备18部电影入岛取景拍摄。

二、传承非遗文化,唱响“民俗”强音。放眼全国,甘肃敦煌、江西婺源、丽江古城等沉浸式文化体验是文旅经济的主战场。近年来,泉州非遗文化火热出圈,游客激增,泉港区积极融入全市文旅圈,深入挖掘北管、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海盐传统晒制技艺等非遗文化底蕴,抢救性保护提升非遗项目《七星灯》,举办“舞龙文化节”“樟脚板凳游龙灯”“鸠林迴龙灯”等传统民俗活动,并赴北京、福州、厦门等地开展“北管”“文管”“芗剧”等非遗展演,全面展示泉港民间文化魅力。同时,以“妈祖升天处在泉港西吴宫”的事实弘扬妈祖文化,深度开发九龙岗文化园项目,吸引八方来客探寻瞻仰妈祖文化。此外,坚持以文兴业,推出“峰尾海城文旅美食节”“后龙镇年货节”“南埔高铁经济圈+文旅融合发展”等活动,带动人气汇聚、经济增长。

三、巧借赛事文化,打造“康养”之城。随着大众健康意识增强,人们在游览景区之余,还会选择燃脂慢跑、徒步探索、绿道骑行……泉港森林覆盖率高,气候清爽宜人,是首批“福建省森林县城”。今年以来,泉港区以涂岭镇入选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乡镇为契机,抢抓全国“跑马热”,以大型赛事引流,举办泉港首届中国田径协会C类认证马拉松赛事,吸引全国各地万余人参赛,使“半马”成为泉港一年一度的全民赛事。同时,携手全国百校联合会,谋划百个特色景点串点成线,规划形成120公里山地马拉松越野跑赛道,通过“百校、百景、百公里赛道”工程,逐步推出体育旅游精品路线,力争将泉港打造为具有全市乃至全省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目的地,探索出具有泉港特色的“旅游+体育+森林康养”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以数字化转型赋能文商旅融合发展的鲤城实践

中共泉州市鲤城区委书记 黄辉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鲤城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上级要求,依托世遗古城品牌势能,坚持保护传承、赓续文脉、创新发展,努力将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激烈的竞争中突围制胜。

一、实施“数字+”策略,驱动生产力焕新。合力构建跨界融合的产业链,引导新技术、新业态激发文旅创新活力。建设快速响应创新、智能预判需求、实现数据驱动的文物监测、旅游调度等数字中台,串联保障旅游服务要素。汇聚“数字+大文创”“数字+新商贸”企业入驻孵化、建圈强链,打造AI数字人、海丝唐卡百米长卷等特色文旅项目,培育形成一批龙头企业。通过数字化的形式,加强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对全区223处文物保护单位和964项非遗线索进行全覆盖数字化处理,建成不可移动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一体推进文脉梳理、保护传承、立体呈现。在新质生产力引领推动下,数字文旅经济成效明显,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连续3年保持20%以上增长,酒店住宿载体日常、周末、长假入住率分别达到60%、80%、90%以上。

二、实施“品牌+”策略,激发经济新活力。深入挖掘海丝文化、闽南文化内涵,打好“宋元中国·海丝泉州”大IP牌,融合传统技艺、当代艺术与国潮艺术,创新打造海丝家族城市IP、“龙众九子”生肖艺术IP等泛文旅国潮IP。适应客群、消费等领域新需求,聚焦交通、住宿、休闲、研学等方面,开展“酒店及民宿发展”“导游扩量增质”等行动,建成一批精品住宿、文化空间,多渠道创构古城剧游、数字祈福等“好看好玩、高级低碳”的数字文旅场景,拓展文旅新体验,提升过夜游占比。以政策叠加、项目支撑、产业拉动为融合途径,加快推动文商旅品牌化、项目化、产业化“三化”同步发展,形成一批文创、旅游、娱乐、商购等知名品牌,建设IDG泉州演艺剧场综合体等支撑力强、融合度高、规模效益好的产业项目,引领带动文商旅融合发展。

三、实施“文化+”策略,持续扩大影响力。必须始终从坚定文化自信高度看待古城的时代价值,秉承留“形”更要留“魂”的保护理念,坚持“微干扰、低冲击、最小干预”原则,“一片一策、一街一策”实行西街、中山路等综合改造提升,推动古城整体保护更新。必须始终坚持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围绕22个世遗点和各县域历史文化特点,集聚文旅优势资源,围绕三朝巷、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特色文化资源,推出12条涵盖廉洁文化、红色文化、华侨文化等主题的研学路线,策划“县域特色进古城”系列活动,加快与“丝路友城”“关帝五庙”互鉴交流、资源互惠,搭建跨区域、跨产业、跨系统的协同发展生态圈,赋能文商旅、数字创意和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的标杆城区。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以全域文旅融合助力洛江高质量发展

中共泉州市洛江区委书记 颜丽明

近年来,洛江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旅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依托自然生态优势、深厚文化底蕴,以好山好水好故事塑造文旅精品,“悠游洛江”全域旅游品牌持续擦亮。2023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旅游收入分别同比增长55.2%、67.8%,增速均排名全市前4;今年上半年两项增速均排名全市前列,全区文旅产业呈现量质齐升、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以全域化统筹,做大文旅文章。打造洛江全域大景区,强化顶层设计和机制建设,构建“大文旅”格局。成立文旅经济发展指挥部、专项领导小组及区文旅公司,出台文旅发展专项规划,设立文化产业专项资金500万元,一体化推进、专班式推动。拓展“点线面”路径。深挖世遗点洛阳桥、仙公山等“四名”文化资源,“点线面”推进景区(点)梯次培育。点上,培育14个省市级旅游村、休闲示范点;线上,串点打造2条全国乡村旅游路线、10条精品文旅路线;面上,连线打造洛阳桥海丝游、虹山全域游等6大特色板块。紧盯“项目化”抓手。加快建设桥南古街海丝文化主题街区等项目7个,包括省级文旅重点项目4个,总投资18.5亿元。主动对接深圳华侨城、中誉集团等知名旅游龙头企业,达成初步意向,2023年以来签约文旅项目29个,总投资201.6亿元。

二、以多元化融合,做活文旅业态。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拓展升级“文旅+”,形成独特旅游产品。文旅+智造。串联铁拓机械、春生堂等20家企业资源,形成集生产展示、观光体验、教育科普为一体的工业旅游线路,培育2家市级观光工厂。文旅+农业。发展休闲康养、采摘体验、农村电商等,培育4条农业观光线路,策划举办特色节庆活动超60场,“文旅产业+数商兴农”模式获省委副书记罗东川批示肯定。文旅+研学。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培育世遗文化、彭祖养生文化、印尼侨文化等9个研学精品,每年吸引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超2万人次。文旅+体育。打造冰雪轮滑锦标赛、两岸青少年武术文化交流活动等体育品牌特色赛事。文旅+数字。利用数字技术打造沉浸式旅游新场景,投入超200万元建成智慧旅游云平台,让游客身临其境“触摸”风景。

三、以精细化理念,做优文旅服务。用景区标准打造城市,用游客眼光经营城市。坚持文旅便民。实施“五化”提升工程,建成3个百亩以上公园,大手笔推进万虹路、西环路等道路改造提升,投资42亿元建设美标美豪等4个高端酒店,城乡面貌更美、配套更优,让游客来得了、待得下、住得好。坚持文旅惠民。抢抓春节、“五一”等旅游窗口,举办家装节、汽车节等促销活动,常态化组织洛阳桥惠民演出、“山水相约”等主题文化活动。坚持文旅富民。发挥景区辐射效应,吸纳周边村民参与服务接待,引导发展伴手礼、农家乐等,让村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过上好生活。

串珠成链 全域赋能

打响“宋元中国看泉州 海丝航标看石狮”文旅品牌

中共石狮市委书记 蔡永生

文旅经济是流量经济,一头连着游客的“诗与远方”,一头连着消费、就业与民生。石狮发展文旅经济潜力巨大、前景广阔,连续四年跻身“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行列。我们将抢抓时代机遇,发挥山海优势,努力打造全国滨海休闲旅游城市、美食文旅之城。

一、以“美”的笔触,写好“山海经”。石狮海域面积968平方公里,海岸线长68.7公里。近年来,我们大力实施海岸带规划建设,坚持把最好的岸线还给自然,把最美的海景留给市民,用心打造“山、海、城”联动发展的城市空间格局,小镰仓、小威海、洛伽寺、十里长堤、祥芝问海、永宁橘若、海上运动……一个个滨海宝藏打卡地“热辣滚烫”。我们将继续写好“山海经”,全方位挖掘“海洋基因”,加快建设十里黄金海岸度假区、观音山主题公园等滨海景区,高标准布局建设高正酒店、台风酒店、红塔湾酒店等高端酒店群,发展休闲民宿、房车露营、海滨烧烤、特色美食、音乐演艺等新业态;推进“渔业+旅游”深度融合,加快建设一批“水乡渔村”休闲渔业基地,发挥高正等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综合体,真正将“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

二、以“特”的视角,打响“文化牌”。石狮拥有六胜塔、石湖码头、万寿塔三处“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世界文化遗产点;世茂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杨孙西文化馆包容万千传世臻品;景胜别墅、杨家大院、华山古民居见证侨领乡贤打拼天下;八卦街、永宁老街串联城市古今脉络;闽台端午对渡习俗、卢厝狮阵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灯谜、南音、踩球舞等数十个非遗项目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我们将进一步深挖海丝文化,把蚶江海上泼水节、祥芝渔民文化节、永宁城隍文化节和永宁元宵民俗庙会等做成常设性活动,以此为抓手拓展文化内涵,举办跨年文旅消费季、半程马拉松等活动,开发海丝史迹、渔港风情、古城古街、滨海休闲、红色精品等一批旅游产品和线路,推动宋元国际海丝城、海丝文化主题街区等特色文旅项目建成运营,真正让更多“老地方”成为“热地方”。

三、以“鲜”的味蕾,做足“美食篇”。润饼、松茸包、鲍鱼饭、红膏蟹、水煎包等石狮美食小吃名闻遐迩,萝卜饭登上央视《舌尖上的中国》,具有石狮特色的“宋元海丝宴”让游客享受在舌尖上穿越千年的美食之旅。我们将以泉州争创“世界美食之都”为契机,持续实施“闽南美食·海丝共享”薪火计划,策划打造“宋元海丝宴”沉浸式应用场景,举办“海丝美食节”“闽南菜传承创意大赛”等美食活动,规范提升红塔湾、古浮湾、金相路夜市等一批网红美食街区,创新推出“美食+直播”推广模式,不断促进美食与旅游文创的融合发展,通过“美食”打动游客的“舌尖”、带动游客的“脚尖”,真正让“网红”石狮变为石狮“长红”。

打响“海丝源头、成功故里”IP

以大产业视角推动文化旅游体育融合发展

中共南安市委书记 张桂森

南安市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民族英雄郑成功故乡。近年来,南安市深入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将文旅体产业纳入“4+2+N”现代产业体系,以大产业视角推动文化、旅游、体育融合发展,已培育国家级景区14个、旅游度假区2个,2023年接待旅游人数768万人,旅游收入106亿元;2024年上半年接待旅游人数、旅游收入分别增长18%和22%,全年预计实现文旅体经济增加值超200亿元。

一、以大格局视野谋划文旅体新质产业,培育未来经济增长极。坚持以水为媒、以路为线、以文为脉、以产为融,系统性、差异化谋划布局文旅体产业格局;瞄准打造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全国多元文化旅游目的地、全省体育强市目标,深入挖掘多元文化,科学编制“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全域旅游总体规划。一是依托九日山、五里桥、蔡氏古民居、李贽文化园等文化瑰宝,打造石海相拥·文化休闲体验区;二是依托山美湖、凤山寺、叶飞将军故居、国家级训练基地等独特资源,打造“山水人文·运动康养”度假区;三是依托九牧工业园、中国水暖城、世界石材城、英良石材历史博物馆等产业文化,打造“工业主题·商务研学”旅游区;四是依托东田抽水蓄能综合文旅小镇等生态旅游资源,打造“人文休闲·特色体验”娱乐区。

二、以消费供给新场景策划三个“十大工程”,解锁文旅体经济流量。高规格组建文旅体经济发展指挥部,按照“季季有主题、月月有赛事、周周有场景”,精心策划和实施三个“十大工程”,培育一批文旅体消费品牌,打响“海丝源头·成功故里”城市IP。一是推出南安文庙、西溪里文旅街区、大盈溪流域田园风光、国际成功文化交流旅游名镇等“十大项目”,计划总投资150亿元,塑造文旅体新地标;二是推出郑成功文化节、凤山文化旅游节、“成功家宴”、低空旅游等“十大场景”,不断热络市场、激活经济;三是推出全国滑翔伞邀请赛、全国汽车场地精英赛、福建省“王文教杯”羽毛球公开赛等“十大赛事”,全面擦亮“奥运冠军之城”名片。

三、以全要素配置手法破解体制机制问题,激发文旅体融合动力。以人才激活力,组建南安市文旅体集团,做强南安市体育学校,成立成功体育人才培养基金会,嫁接专业运营团队300支和专业人才超300人,培育出李发彬、黄东萍等多个奥运冠军、世界冠军。以资金聚项目,设立1亿元文旅体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出台36条配套措施,集聚文旅体企业83家、成功申报专项债等资金5.2亿元。以配套优环境,科学谋划16个重点片区更新改造,植入城市“五馆”、万人体育场、西溪两岸夜经济、温德姆酒店、唐道金座636、成功文化园等配套。以科技催动能,构建文旅体数智平台和“一张图”导览系统,植入“海燕游南安”虚拟数字人,开发20多个沉浸式场景,让游客在互动中体验人文魅力。

打造茶乡特色旅游目的地

擦亮叫响“三铁三世遗”文旅品牌

中共安溪县委书记 吴毓舟

近年来,安溪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重要论述,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扎实走好具有茶乡特色的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子。

一、下好文旅“一盘棋”。全盘谋划、精准落子,走好文旅经济发展每一步。一是高位推动。坚持规划引领,借力专家智库,启动编制《安溪县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力促全域化布局、差异化定位。组建县文旅经济发展指挥部,推进扁平化指挥、高效化调度。二是项目驱动。推进凤山书院、戏曲中心、青阳冶铁遗址公园、清水岩温泉度假酒店等文旅地标项目建设,以点带面促进文旅要素汇聚和文旅配套提升。三是内外联动。对内突出内容培育,建成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6家,省级全域生态旅游小镇2个、省级旅游休闲集镇2个、省级观光工厂5个。对外突出抱团发展,与永春、德化等周边县协同组建文旅发展联盟,举办“国潮泉州·安溪德化茶瓷产业融合”活动,推动资源共享、互惠共赢。

二、打好文旅“融合牌”。立足优势、突出特色,加快推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一是“全县域”统筹。注重串点连线,整合200多处红色革命遗址,深挖“三铁三世遗”文化内涵,推出8条精品旅游线路,打造金谷溪岸艺术公园等网红“引爆点”。深化茶文旅融合,建设各具特色的茶庄园41座,推出全国首条以新茶饮为主题的旅游线路,强化品牌跨界合作,喜茶将直播间“搬进”安溪茶庄园,累计曝光2亿次。二是“嵌入式”赋能。突出文化赋能,创作茶文化·大型主题系列情景剧《铁观音》、戏曲电影《玉珠串》、高甲戏《李光地》等一批文艺精品,推动“中华文明国家文物基因库·福建分库”落户。三是“场景化”营销。开展“溪时有味”系列主题活动,常态化举办各类民俗文化活动,以节造势、以节聚人。大力发展“文旅+”产业,构建龙门科技游、湖头工业游、三铁世遗游等文旅场景矩阵,精心打造溪禾山“海丝茶缘”、湖头古街海丝文化街区,打造“一茶三香”(清香型、浓香型、陈香型)、“一城三香”(茶香、书香、心香)特色文旅IP。

三、练好文旅“基本功”。主动靠前服务,做好要素保障,让游客想来、爱来、常来。一是聚力宣传更走心。线上借助新媒体平台,全方位推介安溪,位列全省文旅新媒体传播力指数前10名。线下既“请进来”,定期邀请知名博主打卡推介安溪,又“走出去”,常态开展各种形式的“文旅推介”,到文旅热点城市打造“县域会客厅”,推动流量入安。二是聚力畅游更舒心。聚焦“吃住行游娱购”,推出“相府家宴”“铁观音茶膳”等一批特色美食,建好用好佰乐等一批高端酒店集群和29家“茶乡人家”民宿,创作一批富有安溪元素的文创产品。三是聚力监管更用心。紧盯“五一”、国庆等重要节点,强化市场监管,严打文旅乱象,维护游客权益,让游客乘兴而来、尽兴而归。

坚定文旅融合战略 勇当全域旅游示范

德化县人民政府县长 方俊钦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曾两次深入德化视察,并作出重要指示。20多年来,德化坚定不移地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明的方向前进,构建了以县城陶瓷文化为主体,石牛山、九仙山为重点的“凤凰展翅一体两翼”全域旅游发展格局,荣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连续两年入选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新的起点上,德化将按照省、市文旅经济发展大会部署,坚定文旅融合战略,勇当全域旅游示范,为泉州打造全国最具烟火气旅游城市、世界海丝多元文化旅游目的地做出贡献。

一、全方面动员、全社会参与。文旅融合是系统性工程,必须引导各方共同参与。一要政府主导。坚持“国企+基金”模式,推进石牛山、瓷艺城、红旗坊等项目建设,既打造一批龙头景区,又壮大国有企业实力,为培育旅游上市企业打好基础。二要镇村齐抓。深化党建引领跨镇联建工作机制,支持3大片区围绕东、中、西旅游精品线开展项目布局,每个乡镇培育2个以上的景区景点,星罗棋布、众星拱月。三要社会共投。用好县文旅经济发展总指挥部,提升文旅产业奖补力度,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文旅企业,特别是加快冠城农旅等项目建设,为文旅发展注入新活力。

二、全产业融合、全方位带动。坚持“文旅+”理念,实现“一业兴带百业旺”。一要做精陶瓷游。千年瓷韵是德化的最大优势。加快德化窑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提升“一城瓷器百馆游”,打造全省唯一的陶瓷文化旅游景区。高水平举办驻华外交官陶瓷文化活动、国博雅集艺术鉴赏会、中国美术馆艺术展等重大活动,并到海外开展“中国白·德化瓷”国际巡展。二要做美生态游。自然山水是德化的最美底色。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发展山水游、栖养游、健康游等产品,培育“春看花海、夏玩山水、秋游田园、冬泡温泉”的全季节旅游产品体系。三要做强乡村游。美丽乡村是德化的最广腹地。实施农林业牵手旅游业发展行动,持续提升春秋葡萄酒庄园等示范点,巩固和拓展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创建成果。

三、全链条管理、全要素配套。“吃住行游娱购”六要素,既是配套,也是吸引。一要升腾烟火气。德化拥有12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全省县域最多。用好“德化农优”区域品牌,举办“原味德化”美食节,提升特色餐饮街区,积极发展夜市经济,打造舌尖上的德化。二要温馨家味道。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引导各界争做“主人翁”,让游客有宾至如归的感觉;扎实推进希尔顿酒店、榜上精品民宿群等建设,为游客营造轻松温馨的家味道。三要提升体验感。每年组织2场以上的全县性旅游节庆活动,支持各方举办“原味德化”美食节、“瓷”声美好音乐节、“向往德化·清凉一夏”山地旅游节等,确保月月有活动、季季有热点,打响“世界瓷都·自在德化”品牌。

全力打造蓝色海湾文旅综合体

助推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共泉州台商投资区党工委书记 苏延辉

建设文化强国、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泉州台商投资区突出文旅经济是全区亮眼所在,因地制宜、精耕细作,全力打造蓝色海湾文旅综合体。

一、坚持科学规划,“三线”串连、构建文旅融合“新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台商区充分挖掘“依山面海、沿江拥湖”资源禀赋和“唐雕宋桥元港”文脉底蕴,谋划布局打造“水线、绿线、文线”三条文旅主轴动线,2023年,全区接待游客超280万人次,增长率全市第一。我们深刻领悟到,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立足资源禀赋,着眼长远规划,不断优化空间布局,推动文旅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发展胜势。

二、突出政策引导,项目带动、培育全域旅游“新业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旅游是发展经济、增加就业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产业。”台商区以文旅经济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以项目建设和精准服务作为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出台“1+N”文旅产业发展政策体系,探索“国企+民营”“村企协作”“国企联动”等开发模式,大力建设海峡雕艺文化产业园,陆续引进洛阳湾世遗文创小镇、闽投深海牧场、蔡国强当代艺术馆、“梦回刺桐港”等精品文旅项目,总投资超300亿元。我们深刻领悟到,推动文化和旅游有机融合、协同发展,必须结合自身产业特点,推动形式多样的“文化+”“旅游+”新产业、新业态,融合发展,提质升级。

三、聚焦场景创新,多样荟萃、塑造沉浸体验“新品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加快建设旅游强国,让旅游业更好服务美好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构筑精神家园、展示中国形象、增进文明互鉴。”台商区整合“三线”沿线景点、餐饮、住宿、文创等资源,以节会活动为平台,高质量举办“潮起聚海丝”两岸沙雕艺术节、草莓音乐节等活动,构建集“吃住行游娱购展节赛”为一体的全域多元旅游环线。今年“五一”期间,全区共接待游客80.6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63亿元。我们深刻领悟到,当前人们更加追求个性化、多样化、有文化味的旅游产品和便捷周到的旅游服务,必须坚持供需两端发力,丰富文化和旅游产品供给,推动文旅市场加速升温,切实让流量聚起来、人气热起来、消费旺起来。

奋进新时代、担当新使命,台商区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全省文旅经济发展大会精神,落实全市大拼经济、大抓发展“项目创优年”工作部署,坚持“以产为根、以文筑魂、以人为本”,延伸产业链条,推动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持“两个结合”赓续千年文脉

深化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惠安实践”

中共惠安县委书记 王春雷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持续做好文化遗产“物化、活化、教化”三篇文章,让文化遗产在新时代活起来,焕发新的光彩。

一、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为先,持续做好“物化”文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全力保护林则徐、冰心等名人故居,指导修复闽王祠、琉球馆等遗迹。到中央以后,“文化足迹”更是遍布大江南北,每到一处都反复叮嘱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我们要牢记嘱托,增强珍爱之心、尊崇之心、责任之心。对物质文化遗产,重在留形留魂。要坚持“渐进式、微扰动”理念,有序推动崇武城墙等254处不可移动文物和66幢传统历史建筑分批修缮,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在活态传承。要充分挖掘88个非遗代表性项目,延伸布局传习所、文创展馆,培育特色课程、传承人,持续为非遗保护注入新鲜血液、青春力量。

二、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持续做好“活化”文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近年来,福建将文旅经济作为“四大经济”之一,全力打造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泉州以“世遗之城”IP为牵引,做热古城游玩、民俗演艺。我们要主动融入省市发展大局,有机结合山海城禀赋优势、“三惠”文化品牌,争创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要整合滨海风光与惠女风情,打造“海的女儿”民俗体验区。以32公里G228惠安段为轴,串联崇武古城、惠女精神传习地、小岞美术馆、问海等网红点,扩大“最美海岸·风情惠安”知名度和影响力。要整合闽南建筑与南派雕艺,打造“惠安工匠”研学观光区。以雕艺文创园、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传习所为载体,布局技艺体验、个性定制等工业旅游业态,擦亮世界石雕之都、中国建筑之乡金字招牌。

三、坚持根植人民、服务人民,持续做好“教化”文章。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人民立场贯穿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全过程,亲自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体系和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我们要牢记人民是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传承者、共享者,要策划推出更多高品质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硬件上,重在建强载体阵地。持续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规范化建设,打磨提升新图书馆、博物馆等95个文明实践点,营造更多主客共享文化地标。软件上,重在丰富活动形式。持续开展“非遗进村居进校园”、媒体乡村行、“厝边的艺术”“我们的节日”等系列活动,将文化文艺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坚定信心、下定决心、保持恒心

全面谱写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中共永春县委书记 吕建成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多次莅临永春调研,三次为永春题词。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对旅游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加快建设旅游强国,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新时代新征程,永春县将牢记嘱托、砥砺前行、奋楫争先,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县域文旅实践。

一、信心来源于我们既有的资源禀赋。永春是千年古邑,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内陆起点之一,是国家生态县、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也是福建省重点老区县、苏区县。“香、醋、瓷”三大有根产业、现代农业、文旅康养、先进制造业齐头并进,形成了五业兴旺、物阜民丰的壮美景象。正是在这些资源禀赋的交织作用下,我们乘势而为、顺势而发,沿着“十四五”规划确定的“生态之都、文化之旅、康养之地、智造之谷”发展目标,全力打响“有一种生活叫永春”的文旅品牌。进入新时代,我们将围绕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使命任务,立足资源禀赋,加快推进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更多高品质文化和旅游服务产品,开辟新时代文化高地建设新境界。

二、决心来源于我们面临的难得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这一论述明确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方向,对于文旅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近年来,我们努力在工作推进、实践探索上走在前,精心打造一系列有影响的文旅品牌。五里古街重现“无永不开市”辉煌盛景,与马来西亚鸡场街缔结友好街区,共同亮相央视《美美与共》栏目;魁星文化不断弘扬推广,成为新的窗口名片,文旅知名度显著提升。站在新起点,我们将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锚定目标,推出更多标志性的文艺作品、标杆性的文化品牌和项目载体,形成更多可推广的模式、可参考的路径、可复制的案例,彰显永春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靓丽成色。

三、恒心来源于我们拥有的外力聚合。高质量的文旅产品越来越成为高品质生活的必需品,有深度的文化体验越来越成为旅游的重要吸睛点。近年来,我们注重突出“大企业支撑、大项目带动”,与华侨城文化集团、省旅游发展集团、省高速指挥部、市文旅集团、安腾集团等合作,落地五里街欢乐小镇、牛姆林景区提升工程、魁星书院、海峡两岸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岵山“十里桃源”等五大文旅项目,引“他山之石”,蓄发展之能,形成“国家级、省级、市级”三级文旅集团同台助力文旅经济发展格局。着眼新征程,我们将把深化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作为重要抓手,不断推出新的融合业态、载体和模式,丰富高品质多样化文旅产品供给,同时推动“旅游+”向“+旅游”转变,实现文化和旅游与其他领域融合互促,让文化产业、旅游业成为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幸福产业。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加快打造新时代泉州开发区文化强区发展新名片

中共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 王小阳

“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部分,为推动中华文化展现独特魅力、绽放时代活力、保持永恒生命力提供了根本遵循。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紧抓全市文旅经济新发展的重大机遇,立足工业园区天然禀赋,深挖用活工业文化资源,以“国潮”带动品牌,以工业带动旅游,着力将工业旅游打造为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名片。

一、“谋”字当先,强化规划引领,绘制美好蓝图。以纺织鞋服、电子信息、机械制造、医药食品等四个主导产业为代表的产业集群,是开发区发展工业旅游的最强优势和最大底气。为引导工业旅游高质量发展,开发区聘请专业机构编制优化工业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进行顶层设计,制定“文旅+”项目工作方案及细则,从品牌建设、要素配套、项目建设、文旅融合、文旅消费、城市营销6个方面协同推进。制定产业扶持政策,对企业创建文旅品牌(观光工厂、工业旅游示范点)、发展研学旅游、开发文旅伴手礼等进行奖补,鼓励企业以游客走进厂区参观、体验为契机,加强自身品牌建设。同时,成功引入世乐网络科技、游维空间等十几家新业态文化企业,引导参与创办2024年度“海丝新空间”戏剧孵化计划,创设泉州人物IP、名胜古迹建模等,助燃全市文旅发展热潮。

二、“实”字为本,深挖发展潜力,打造文旅精品。当前,工业旅游已从单纯参观游览,进入可体验、可参与、可休闲、可度假旅游的新阶段。紧跟新趋势,开发区将多个有特色的代表性企业、工厂串联起来,首批推出“味道的秘密”“创意的力量”“报纸的诞生”等3条工业研学精品旅游线路,融合科技智能、非遗技艺、国潮风尚、文化传承等元素,兼具知识性、科技性和体验性。同时,围绕培育扶持优质数字文旅企业,探索“数字文旅+传统产业”新模式,推动更多企业投身工业旅游发展浪潮。在传统文化节日活动中,开发区举办“百店迎春 惠购清濛”“焕新消费 乐购五月”“焕新购车节”等活动,联动区内50多家商贸、鞋服、汽车等品牌商家,全面提升工业旅游消费。

三、“融”字贯穿,完善要素配套,提升园区能级。重点打造国际IP创新设计中心、鞋类研发设计中心、数字科技研发设计中心等三大中心,集聚一大批研发设计中心。区内国潮品牌设计优势逐步凸显,一批标杆企业通过市场创新、理念创新和技术创新,成为国潮品牌的闪亮名片。开发区文化活动服务中心顺利揭牌,设置国际IP产品发布厅等多种文化娱乐功能,成为展示文化形象、发展工业旅游的重要窗口。此外,整合完善区内餐饮、娱乐、停车场站等配套设施,进一步满足游客参观、食宿、购物、娱乐等需求,引导客流进入国潮品牌特色商贸街区,助力产业与园区双提升。

责任编辑:苏慧敏
泉州经济网建设声明: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128966 邮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