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文旅产业»正文

泉州清源山“三十六岩洞”知多少

www.qzce.com【泉州经济网】2025-10-24

泉州清源山“三十六岩洞”说法由来已久,但究竟包含了哪些岩洞,“三十六岩洞”又是怎么来的?本期《温陵志》与您一起去探索清源山“三十六岩洞”称呼背后的故事。

名胜荟萃别有洞天

清源山“三十六岩洞”,又作“三十六洞天”“三十六岩”“三十六洞”。清乾隆版《泉州府志》卷之六“山川一·清源山”,有这样一处记载:“《名胜志》:‘清源山有三十六岩洞。’” 《名胜志》应为明代《大明一统名胜志》,又作《舆地名胜志》,福建侯官人曹学佺编著,是书成于崇祯三年(1630),共208卷,记述明代疆域之内各府、州、县的历史沿革、地理特征、风景名胜和古迹文物。

不过查考《大明一统名胜志》(明崇祯三年原刊本)的记载,并没有详细记述“三十六岩洞”的具体内容,而只有出自明代会稽人、王阳明弟子季本的清源山《六老峰》诗句:“洞天三十六,日览讵能穷”。

 

清源山老君岩,又称羽仙岩。

其实,季本《六老峰》诗在清乾隆版《泉州府志》中亦有记载。该志载:“……羽仙岩,在罗、武二山之下,今名老君岩。石像天成,好事者为略施雕琢。……宋时罗山下有北斗殿,武山下有真君殿,朱子尝游于此。中有元元洞,明汪旦辟刻‘元元洞天’四字。洞巅六石,季本名之曰‘六老峰’,为诗刻石。”诗文如下:

六丁凿元窍,驱此行地龙。鳞角耸岩壑,外峭中以空。

地灵尚爱宝,径荒云且封。洞天三十六,日览讵能穷。

搜奇造幽僻,偶与神室逢。旁有两孔穴,众妙由兹通。

六子乾坤精,洞虚中可容。同游共宴坐,谈道各知雄。

冥探谢侈哆,妙契以参同。入门未数武,翼然见新宫。

内有老子像,炳焕生龙光。刻画渺难察,奇巧疑天工。

吾闻太上教,当在关西东。如何闽海渺,亦留现世踪。

武夷载秦祀,紫泽启汉疆。晋安尚清净,李唐溯所宗。

灵瑞磅以邈,兹山名益崇。悠悠千岁下,乃有频复翁。

穴閟事幽栖,如室亦如墉。洞通何所极,峨眉与崆峒。

游衍洞庭野,启闭自东方。左邻读书堂,高并隐君峰。

洞门对金粟,紫气鸿蒙中。弱水向西注,蓬岛何渺茫。

仙踪若可继,愿言永相从。

季本(1485—1563),字明德,号彭山,明代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浙中王门学者,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授建宁府推官,征为御史。他因言事贬官揭阳主簿,历任弋阳知县、苏州府同知、南京仪部郎。后来,被贬官辰州通判,又历吉安府同知、长沙府知府,嘉靖二十二年(1543)罢官归乡。此后20年,寓居禅寺,专事著述。清乾隆版《泉州府志》所载季本《六老峰》诗比《大明一统名胜志》所载多了十一句,应为全诗。

 

“瑞像岩”三字为清代晋江人萧汉杰所书

 

巢云岩位于清源山右峰

 

弥陀岩附近林木葱郁

明万历版《泉州府志》则载:清源山“山旧有三十六岩,各有院宇”,而且欲以三十六岩记述清源山胜貌。只可惜仅得二十八岩洞,另外八岩“岁久迹芜,莫知其处”。所载二十八岩洞分别为纯阳洞、蜕岩、紫泽宫、遵岩、泰嘉岩、寒山、半岭岩、大道岩、瑞像岩、片瓦岩、虎岩、不易岩、碧霄岩二岩、梅岩、妙觉岩、狮岩、大休岩、龟岩、赐恩岩、中岩、下岩、南台岩、巢云岩、弥陀岩、木龙岩、观音岩、老君岩。

真正完整记述“三十六岩洞”的名称和具体内容的,是比明万历版《泉州府志》晚八年成书的明代地方名家何乔远的《闽书》。《闽书》卷之七,“方域志·清源山”载:“清源山……嶞隒厒宫,有三十六岩洞焉:曰纯阳洞、曰紫泽宫、曰东岩、曰西岩、曰海潮室、曰南台岩、曰遵岩、曰半岭岩、曰栖霞岩、曰大道岩、曰泰嘉岩、曰灵源岩、曰碧霄岩、曰不易岩、曰瑞像岩、曰寒山岩、曰日休岩、曰妙觉岩、曰狮岩、曰龟岩、曰虎岩、曰赐恩岩、曰中岩、曰下岩、曰巢云岩、曰弥陀岩、曰观音岩、曰梅岩、曰木龙岩、曰势至岩、曰清泰岩、曰羽仙岩、曰片瓦岩、曰泰空室、曰无尘庵、曰楞伽院是也。”

 

何乔远原在清源山建有镜山书院,今存遗址。

何乔远(1558—1632),字穉孝,号匪莪,明泉州东街菜巷人,万历十四年(1586)进士。在其著述中最著名的是三部大书——《名山藏》一百零九卷,是明代私人纂修的明史;《皇明文征》七十四卷,是明代名家诗文的汇集;《闽书》一百五十四卷,是著名的明代福建省志。

《闽书》的编纂者何乔远曾谪居清源山读书二三十年。清乾隆版《泉州府志》载:清源山下岩“倚大石为室,有镜石。镜石即何乔远读书处,以石如镜,取以自号曰镜山。今尚有镜山书院石坊在焉。”此志在关于“清源山”的记述中还收录了何乔远撰写的诗八首、碑记一篇。可以说何乔远对清源山是非常熟悉的。

“三十六岩洞”说法在15世纪已出现

不过,“三十六岩洞”最早应该不是在明万历间提出来的。前引季本《六老峰》诗句:“洞天三十六,日览讵能穷”,就应该早于明万历间成书的《泉州府志》和《闽书》。季本作此诗的时间可能有二:其一在建宁府推官任内,即明正德十二年(1517)稍后,因季本正德十二年中进士后即授建宁府推官,之后宦迹皆远离福建,如是,则“三十六岩洞”的出现应早于明万历年间;其二则在嘉靖二十二年(1543)之后,季本由长沙府知府罢官后入闽游历之时,《明儒学案·知府季彭山先生本》载:季本“罢官以后,载书寓居禅寺,迄昼夜寒暑无间者二十余年。而又穷九边,考黄河故道,索海运之旧迹,别三代、春秋列国之疆土、川原,涉淮、泗,历齐、鲁,登泰山,踰江入闽而后归”。如是,“三十六岩洞”的记载也应早于明万历年间。

继续查考史料,还有两处记载值得征引:

一是清乾隆版《泉州府志》载有一篇明代监察御史、湖州府归安县人慎蒙的《清源山记》,内云:“山在棠阴里,一名齐云山。裒广四十里,郡之镇山也……有三十六洞。”

慎蒙(1510—1581),字子正,号山泉,明浙江湖州府归安县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进士。慎蒙曾任福建漳浦知县,编著有《天下名山诸胜一览记》十六卷,又作《名山记》,系以明何镗《古今游名山记》增选改编而成,万历四年(1576)成书。此篇记在《天下名山诸胜一览记》中题为《泉山清源洞记》,不过未署撰者(同卷书中慎蒙所撰《九鲤湖记》等四篇游记题目下皆署“慎蒙”之名),果为慎蒙所撰,时间应在嘉靖三十二年(1553)后,慎蒙尚在漳浦知县任内,亦早于明万历版《泉州府志》和何乔远《闽书》五六十年。

二是清乾隆版《泉州府志》载有明代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山西巡抚朱鉴游清源山诗一首:

天下名山多,清源居第一。

三十六岩环,中有读书室。

冠盖相追随,优游仅半日。

行云返岫迟,归鸟投林疾。

回首各西东,何处寻行迹?

朱鉴(1390—1477),字用明,号简斋,明泉州府晋江县三十三都古店村(今属鲤城区)人,后徙泉州城西忠孝坊。他于永乐十五年(1417)中举人,翌年会试登乙榜,授湖北蒲圻县(今赤壁市)教谕。历官监察御史,巡按湖广(今湖南、湖北两省)、巡按广东,山西左参政,山西布政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山西。朱鉴于景泰三年(1452)致仕返回泉州后,居家25年,广交文人名士,游览各处名胜古迹,留下不少诗篇。这首游清源山诗应该就是作于这段时间。

我们可以合理推测清源山“三十六岩洞”的说法在朱鉴返乡之前就已经存在了,这样的话“三十六岩洞”出现的时间至少比万历年间早一百多年。也就是说,清源山“三十六岩洞”的说法至少在15世纪中叶就已经出现了。

新增西洞天但未改旧说

明崇祯十年(1637),任职吏部稽勋清吏司郎中、回乡省亲的理学名儒林胤昌,在清源山中峰清源上洞(裴岩)西侧新辟建一处岩洞——西洞天,正堂为吸清堂,另有寝室三间,护屋四檐。崇祯十年正月二日午刻,清源山鸣声如雷,山僧告诉林胤昌,在裴岩西侧,荒草颓垣,似乎山灵有待其辟建岩壑,以增名胜。林胤昌披榛往视,“见南台俯拱,朋山来迎,千岩万壑,真别一洞天也。”于是与翰林院编修遭罢归的蒋德璟醵金庀材鸠工鼎建,“为堂一,为寝三,为护屋四,甫一月告成。众疑有神助。”之后又筑偕乐亭,将裴岩东侧倾圮的钟楼改建为魁星阁。至此,西洞天景观辟建完成,林胤昌亲自作《西洞天记》。

崇祯十一年(1638),林胤昌与蒋德璟先后出山入朝。翌年八月,泉州飓风起,偕乐亭瓦木俱飏去,西洞天几乎倾圮。崇祯十三年(1640),林胤昌再次修建西洞天,改护屋为朋来轩,易木构偕乐亭以石。清顺治十四年(1657),林胤昌第三次修建清源洞、西洞天等景观。

林胤昌在自撰的《西洞天记》中明确称:“西洞天者,清源裴岩之西而别一洞天也。”清源山虽然新增一岩洞——西洞天,却没有改变清源山“三十六岩洞”的说法,人们仍然习惯性的使用“三十六岩洞”来概论清源山。笔者所知,在清朝就有如下数例:

清乾隆十六年(1751),泉州知府王廷诤重修清源洞。清太常寺少卿、南安丰州人陈大玠为作《重修清源洞记》,内载:“盖郡乘所载,泉山为岩三十有六,今之圮者八九,而清源洞高踞绝顶。山者郡之镇,洞则又山之主,洞湮山寂,郡失其瞻,岂复诸岩之比乎?”

 

赐恩岩亦是三十六洞岩之一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郡人捐资重修赐恩岩,建大观亭,塑五文昌神像,进士黄世德撰《大观亭记》,内有:“赐恩岩旧无大观亭,有之自乾隆辛未始。大观亭旧无五文昌神像,有之自乾隆癸巳始。赐恩岩者,清源三十六岩之一,南唐刺史许先生稷蒙恩赐地,故名。”

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方斋陈公、蔚圃林公同诸绅士公议兴修”清源洞,十二月开工,翌年竣工,《公立碑记》载:“清源山为郡北巨镇,高峰矗起,岩岫回环,峰称三十有六,虽其旧址半属湮废,然稽之志乘,废迹犹历历可考。”

清嘉庆九年(1804)九月,泉州绅士林文时同贡生王文耀修葺赐恩岩观音殿、山门及石磴道,并撰书《重修赐恩岩记》,文称:“清源三十六洞,赐恩实居其一。”

 

林孕昌檀樾祠原位于蜕岩附近,惜已湮没。

清嘉庆十年(1805),泉州绅士林文时、王文耀、黄清和、蔡泽曜等公修蜕岩裴仙祠,王恕思作《公修蜕岩前亭记》,内载:“清源为泉郡镇山,古迹有三十六洞,而蜕岩踞清源之巅,又为三十六洞之冠。”

两位名士曾撰写专著

历史上曾经有两部以清源山“三十六岩洞”为内容的著作:明代晋江隐士丁衍夏的《三十六洞志》和清代许元烜《三十六洞考》,可惜都已亡佚。

丁衍夏(1518—?),号云浮叟,一号适适生,或号瞻亭主者,又号泰清丈人、五口山人,明泉州府晋江县陈江(今晋江市陈埭镇)人,正德十三年(1518)生。清乾隆版《泉州府志》卷之六十二“明隐逸”有传。嘉靖四十年(1561),因倭患,丁衍夏举家迁入泉州城中。丁衍夏“始居城西隅,已迁于北。其精庐故在北,遂以家徙。”他在清源山清泰岩筑庐隐居,“庐前后不数亩中一曲渟然,稍稍筑室其中,周树刺桐代垣,叠石为关,门之而入,匾其轩曰‘山岳效灵’,亭曰‘瞻亭’、曰‘来鹤’、曰‘云浮’,石底流泉曰‘云英’,引以为曲水可觞,镌旁石曰‘泰清隐君云庐’,客所命也”,简直是一个“世外桃源”。万历十五年(1587),丁衍夏以古稀之龄在泰清云庐之山岳效灵轩完成弱冠时的宏愿,编就陈埭《丁氏族谱》。丁衍夏虽然年事已高,仍体力强健,上下山洞,持短竹杖而行。有时自举小梯而去,以便他日再登。清源山有三十六岩洞,丁衍夏逐一搜奇探胜,撰成《三十六洞志》付梓,“山故有三十六洞,洞多榛莽,考图经,遍索其处,裒为志,加梓焉。”

许元烜,字彦陟。清晋江县人。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举人,授宜良令(宜良县今属云南省昆明市)。清道光版《晋江县志》卷之四十六,“人物志宦绩之七”有传。传文略云:“发社谷,建茶庵,购地为义冢。移龙庙以资灌注,设石凳以憩行人。修路修桥,施药施棺。扩清监狱,别盖女监,百废俱举。后以计典归,年六十卒。”计典,古代对官吏三年考绩的大计之典。

来 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苏慧敏
泉州经济网建设声明: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128966 邮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