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时政要闻»正文

中共泉州市委关于制定 泉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http://www.qzce.com【泉州经济网】2015-12-01

(六)提升文化之都软实力

29.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水平。坚持以科学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争创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创建环泉州湾文明城市群,推进诚信建设、志愿服务、文明旅游等制度化,深化县(市、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率先建成全国文明城市群。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持续抓好市民素质、绿化美化、卫生保洁、交通秩序、市场规范等基础性工作,不断提升城市文明形象。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健全社会舆情引导机制,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传播正能量。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新型智库建设,做好各学科学术名家、大家的工作,注重培养和延揽青年学术才俊。

30.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均衡配置公共文化资源,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服务供给、队伍建设和资金保障,加快市公共文化中心、市档案新馆等建设,完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创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加大对基层和贫困地区文化帮扶力度,完善文化低保、文化扶贫机制。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征集和反馈评价机制,开展流动服务和数字服务,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和服务方式,适度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捐赠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

31.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实施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培育城市文化新业态,引导和扩大文化消费,推进国家广告产业园区等重点园区、项目建设,构建“一心三带”文化空间格局,推动文化产业成为重要支柱产业。支持文化企业兼并重组、加快发展。积极发展报刊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等内容产业,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动漫游戏、数字文化、数字传媒、广告装潢、虚拟现实等文创产业,推动文化与旅游、科技、制造等融合发展,加快发展文化装备及消费终端制造业。加快发展文化市场中介,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支持文化企业“走出去”。

32.创新文化体制机制。推进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创新,开展传媒企业管理股改革试点,推动已转制文化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推动文化、广电、报业新闻出版机构管理运营机制改革,创新文化演艺单位经营管理机制,建立公共文化机构理事会制度。深化文化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经费保障等制度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加强文化法制建设。

33.打响泉州文化品牌。推进“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和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核心区建设,实施古城文化复兴计划、古港转型升级行动,实施“记得住乡愁”历史文化街区、村镇保护计划,推进“十百千工程”和21个整体性保护重点区域建设,促进全域文化资源联动提升。加大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支持闽南戏曲等文艺精品创作和演出,推动“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和闽台两地闽南红砖建筑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推动复兴广义“泉州学”。办好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建好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公园、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文化交流展示中心、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等,深化与沿线国家、地区的文化交流,建设多元文化文献数据库,打造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枢纽。

 (七)打好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战

34.深化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稳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不断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协同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建设阳光高效服务型政府,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并联审批和“三集中”审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信息化,全面推行“一口受理”服务模式,完善“一照一码”登记制度,加快网上办事大厅建设和上下衔接。全面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深入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健全市场公平准入机制,推动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进入负面清单之外领域。创新预算管理制度,做大做强市本级财力,完善税收征管方式,实行涉企收费目录清单管理。创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融资体制,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发挥财政资金撬动功能,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投资。深化项目带动,加强重大项目策划储备,完善重大项目推进机制。

35.深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改革。打通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对接、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和实体经济、金融对外合作三个通道,构建区域实体金融服务中心。鼓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或参与各类金融、准金融和配套服务机构,引入保险资金和境外低成本资金。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完善企业征信、授信体系,建设小微企业信用体系试验区。健全区域资本市场体系,引导企业上市融资、再融资,支持企业到“新三板”和海峡股权泉州交易中心挂牌。建立多元化产业股权投资基金体系,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吸引社会资本进入股权投资领域。规范民间金融发展,防范金融风险。

36.深化其他领域试点改革。支持各地结合实际,推进特色改革试点试验。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健全国有资本合理流动机制,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做大做优做强国有企业。推进土地、技术等要素市场建设,推动要素自由流动和公平交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积极发展城乡建设用地二级市场,加快形成有利于新型城镇化的土地收益制度和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完善重点领域价格形成机制,健全价格调控机制和政府定价制度,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

37.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健全军民融合发展的组织管理、工作运行、政策制度、成效评估体系。建立军地企业对接机制,引导优势民营企业获取“四证”资质认证,加快发展船舰修造维保、北斗应用、陶瓷纤维材料、微波通信、通用航空及航空配件等产业,打造军民融合产业基地。进一步规范国防动员建设和运行机制,努力完善军地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构建平战一体的力量体系,推进军地兼容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军事设施功能保护,完善军民互保并进的人才共育模式。加强党管武装工作,构建大国防教育体系,完善提升国防教育基地设施,协调驻军广泛参与驻地“五个文明”建设,巩固扩大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成果。

 (八)完善现代基础设施

38.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以港口为龙头,水、陆、空并举,打造连接长珠三角、服务中西部、便利两岸往来、对接“海上丝路”的互联互通重要枢纽,推进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发展,完善以“客”为主、便捷舒适的公众出行服务体系和以“货”为主、经济高效的现代交通物流服务体系。实施泉州港复兴计划,加速推进沿海大型深水泊位、公用码头、邮轮码头、公共航道和集疏运体系建设,加快黄干岛屿整体开发,争取泉州港列入全国主要港口目录。推进兴泉铁路、福厦客专等干线铁路网和厦沙高速、泉厦漳城市联盟等高速公路网建设,加快城市轨道、现代有轨电车和快速交通网络建设,推进国省干线公路建设和乡村公路升级改造。提升高铁站、机场、汽车站等重要客运枢纽一体化水平和集散效率。做好泉州新机场规划等工作。

39.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加快给排水、供气、供电等老旧管网改造,完善电力、燃气等基础设施,提升市政设施精细化管理水平。推行城市地下管道综合走廊模式,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资源。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坚持公交优先发展,完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建设慢行交通系统、公共停车设施。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和充电桩布设。

40.完善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实施泉州大水网,加快“七库连通”工程、白濑水利枢纽工程、应急备用水源工程等重大水利项目建设,推进两江流域防洪工程、中小河流治理、海堤及病险水库(闸)除险加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不断完善防洪防潮安全、水资源安全、水生态安全、水利体制机制保障等四大体系。推进城乡气象与洪水预警、森林防火、防震减灾、地质性灾害防治以及海洋与渔业安全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山洪灾害防治体系及城乡防洪排涝建设。实施城市地下管网改造工程。加强救灾物资储备库、应急避灾场所等基础设施和救灾应急能力建设。

41.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围绕“智慧城市”建设,以加速网络化进程和智慧化应用为重点,建立大平台、大数据、一体化发展模式,建设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推动实现处处相连、物物互通、事事网办、业业创新。推动“宽带中国”示范城市、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建设,完善宽带普遍服务机制,构建城乡一体的宽带网络,推进下一代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建设。实施大数据战略,打造政务云、交通云、教育云、医疗云、旅游云、社区云等一批智慧应用云平台,打破体制分隔、“信息孤岛”,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

来 源:泉州网-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张金环
泉州经济网建设声明:

1、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不论原创或转载,皆以传播传递信息为主,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2、本网原创之作品,欢迎有共同心声者转载分享,并请注明出处。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95-22959379 邮箱:admin@qzwhcy.com